首页 > 新闻 > 城市 > 城市智库

“经”心探寻:苗药智慧的古今交响 ——对外经贸大学“经耘小队”赴贵阳调研苗医药传承与出海

时间:2025-07-30 浏览:

7月的贵州山峦叠翠、草木葱茏。由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院与中国金融学院学生组成的“经耘小队”,跨越千里来到贵阳,开启了一场关于苗医药传承与国际化发展的深度调研。这场盛夏之约,让古老的苗药智慧与年轻学子的热忱碰撞出奇妙火花,奏响了一曲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交响。

跨越千里的文化寻根

7月16日,阳光洒满贵阳,“经耘小队”成员们早早抵达调研地点,与中国民族医药协会苗医药分会秘书长董航、苗医药传承学院院长杨明以及第十九代传人王昌国展开深入交流。

“苗医药是流淌在贵州山水间的‘生命密码’。”董航秘书长开篇便道出苗医药的深厚底蕴。他介绍,苗医药两千年来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守护着苗族人民的健康,从最初的跌打损伤治疗技法,到“寒热纲”等理论体系的形成,再到如今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标准化研究,每一步都凝聚着苗族人民与自然和疾病抗争的智慧。

队员苏轼淇边听边记,不时提出问题。“我们UIBer的使命,就是架起经贸往来、文明互鉴的桥梁。”她表示,苗医药作为中国民族医药的代表,蕴含着巨大的国际合作潜能。据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数据,少数民族医药工业总产值已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这更加坚定了小队调研的决心。

从黔山到世界的破壁之路

“我们要学习现代科技,把苗医药的精髓传承下去,推广开来。”杨明院长语气坚定。他深知,苗医药走向世界的道路充满挑战。

调研中,小队发现,苗医药国际化面临多重障碍:国际标准缺失、文化翻译断层、海外药品准入门槛高……但与此同时,全球对自然疗法的需求不断上升,国家对中医药国际化的政策支持也日益增强,为苗医药“出海”提供了契机。

“或许我们可以另辟蹊径。”队员们热烈讨论后提出建议:优先推广药食同源、保健功效突出的苗药产品,更易打开海外市场。在传播方式上,可借助TikTok讲述苗医采药故事,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药材全流程追溯,提升可信度与文化认同感。这不仅是产业突围,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全球表达。

青年与古老文明的双向奔赴

“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王昌国传人用一句话概括了苗医药的丰富内涵。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几十年来奔走于苗岭各地,走访数百位民间医生,编写数百册经验手稿,记录上万病例,并通过政协委员身份推动解决民间苗医行医资格问题。

“我的目标是培养更多传承人,让苗医药下山出海,让世界了解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采访结束时,王昌国坚定的眼神深深打动了每一位队员。

队员张昀曦在实践日记中写道:“我们这一代经贸人的使命,是把‘民族的’转化为‘世界的’。可以从翻译一句苗医口诀开始,从设计一款苗药文创起步,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生生不息。”

当“经耘小队”的身影穿梭在贵州的苗岭深处,他们丈量的不仅是苗医药的现代化之路,更是一场青年与古老文明的“双向奔赴”。在民族文化复兴的浪潮中,这群学子用脚步、智慧与热忱证明:传统不意味着尘封,而是一种等待被重新激活的力量。

苗医药的国际化叙事,或许正从这场盛夏之约悄然启程,在古今交响中走向更灿烂的未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仁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