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城市 > 城市智库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研讨会成功举行,共绘城市发展新蓝图

时间:2025-07-25 浏览:

近日,由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主办的“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研讨会以线上方式顺利召开。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媒体界的十几位专家学者,大家围绕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研讨交流。会议由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教授主持。

作为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代表,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俞可平在会上发言。他指出,依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我国城镇化进程正从快速增长期平稳过渡到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模式也由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变为存量提质增效。在此背景下,会议着重强调,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导向,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把推进城市更新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以及治理增效,并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现代化发展新路径。这一目标的提出,无疑为城市治理的研究与实践带来了全新的课题与挑战。

在研讨环节,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从不同维度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创新城市的布局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一战略决策的生动体现。让创新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让城市为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能够持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激发经济社会的活力与动能。他建议构建“多中心、多形态嵌套”的现代化城市体系,以城市群作为顶层框架,在其中嵌套都市圈、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城镇。通过合理布局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共进、共同发展。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表示,我国城市发展理念已经发生了深刻转变,从过去的“物质空间规划”逐步转向“人的需求导向”。未来,城市发展需要进一步聚焦环境舒适、社会包容以及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既要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要兼顾他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田莉介绍了人工智能(AI)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创新应用实践。她提出,可以借助“超级智能体”来模拟城市的复杂系统,促进公众参与和专家决策的协同合作,从而提升城市治理的精准度和科学性。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南提出,创新城市建设应以创新生态圈为核心。通过打造创新街区,将校区、园区和社区有机整合起来,充分利用存量空间发展新兴产业。同时,结合15分钟生活圈的建设理念,降低创新成本与风险,强化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地位和作用。

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陈文认为,我国城镇化发展需要转变方式,从资源禀赋等五个维度深入挖掘增长动能。推动城市从同质竞争等传统发展路径向特色发展等新路径转变,实现城市的差异化、高质量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规划学院副院长彭翀指出,韧性城市建设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在未来的建设中,应注重主动性与系统性的结合,积极探索风险理论与技术,兼顾管理与工程思维,特别要关注超高层建筑的运维风险,提升城市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刘伦表示,构建现代化人民城市评估体系需要紧扣七大任务,聚焦六个维度。同时,要借鉴现有的相关指数,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评价问题,为城市建设提供客观、准确的评估依据。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介绍了研究院近几年的主要工作,研究院一方面重点从事城市治理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等工作,另一方面通过“中国城市治理创新优秀案例”评选活动,深入城市治理实践。研究院已在建设案例库,并希望通过深度挖掘案例价值,推动城市治理创新知识中心建设。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专家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交流合作的优质平台。大家从多个角度对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我国城市治理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有益的参考,有助于推动我国城市向着更加现代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