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第四期全球名校“Z世代”领袖连线活动顺利举行。此次活动汇聚了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伦敦大学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墨尔本大学、奥克兰大学、悉尼大学等15所世界知名高校的40余名青年代表,与相关领域的专家相聚云端,围绕“AI技术与未来应用”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人工智能与多语言大模型领域的青年学者、前阿里巴巴通义团队核心研究员杨建以“人人可编程”为主题进行分享,深度解析了代码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及其对软件开发领域的影响。他指出,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将编程能力普及化,使人们通过自然语言描述即可生成代码。而代码多智能体(如Devin、Manus)的兴起,则进一步发展为能自主协作的“数字工程师团队”,自动化完成编码、测试、部署全流程。人类角色因此从“代码编写者”跃升为“智能体指挥官”,这一变革的核心在于人类可专注于系统架构设计与伦理边界守护,使编程最终演变为“人类意图与机器执行的交响”。
青年对话环节,与会的“Z世代”代表们以跨界视角展开思维碰撞,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前沿与社会发展等话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伦敦大学学院的Echo Zhang指出,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取代人类创作,而在于“人与算法的协同共创”。她引用AI专家李飞飞教授的话强调:“我们不是在见证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对抗,而是正步入一个共同创造的新时代。”通过教育与医疗两个具体领域的实例,她分享了AIGC如何提升个性化教学效率与医疗诊断能力,例如Google DeepMind的“MedGemma”模型以及中国商汤科技的“大医”平台正在使偏远地区的医疗服务更加智能化。
上海交通大学的华小文从教育技术的演变出发,回顾了在线教育从“电话授课”到“线上平台”,再到“VR+脑电波传感器”教学的飞跃。她强调,技术不应替代教师,而应强化学习者的个性表达与多元智能的发展。她提及,芬兰等国家已在中小学引入AI课程,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参与全球议题,如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全球气候变化。此外,她也警示了“技术成瘾”现象,呼吁推动“正向上瘾”型教育应用的开发,如语言学习应用多邻国。华小文总结道:“技术应该服务于创造力、合作与批判思维,而不是制造懒惰与分裂。”
人工智能在未来会如何影响人类社会?上海交通大学的Erum Yasmeen引述世界经济论坛的一组数据引人深思:未来将有8500万个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但也将创造更多新职业,“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比技术更快地适应。”她归纳出七项AI难以复制的人类技能,包括适应力、AI素养、创造性思维、语言能力、逻辑与数学技能、情商和人际沟通能力等。Erum呼吁公众积极自我赋能,例如借助TensorFlow等线上平台进行技术实践、加入GitHub社区关注行业动态、运用ChatGPT进行头脑风暴、使用Notion AI提高生产力。“每周一个AI工具,每周自动化一项任务,从小处开始,为未来做好准备。”
谈及人工智能模型的优化与创新,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段雨晴分享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脏数据有时比干净数据更有训练价值。”她指出,大数据分析不仅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更重新定义了“干净”与“脏数据”的价值,尤其在金融领域的欺诈检测中,不规则数据反而更具辨识潜力,能够反映出异常和可疑的金融模式。她总结道:“推动AI进步不只是拥有更多数据,更在于用聪明的方式解读复杂性。这正是Z世代的优势所在。”
全球名校“Z世代”领袖连线活动系全球名校“Z世代”领袖系列交流活动的重要活动之一。7月8日至7月15日,全球名校“Z世代”领袖走访活动将邀请来自全球的校媒记者、青年代表走进国内标志性城市,开启为期7天的沉浸式走访,亲身观察和体验当代中国的发展脉动,为全球青年提供一个更加多元的交流与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