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消防水车接满水后,再将林区的18个消防水桶的水及时补充上。与往年不同的是,森林草原防灭火的用水,从以前用自来水,改成了‘余压提水’提上来的水,今年进入夏季后,温度持续升高时,我们还将用这个水去给林地增加湿度,有了它,不仅方便了,还节约了很多的费用。”近日,攀枝花市西区森林防火服务中心主任余林一边查看消防水车的进水情况一边说。
除此之外,作为森林草原防灭火的储备用水的西佛山1.6万立方米的高位水池也“续”上了“余压提水”,给森林防火工作上了“双保险”。
谈到“余压提水”后的变化,余林开心地说:“现在,不仅是森林草原防灭火用上了‘余压提水’,还有近郊农业、西佛山生态绿化和市政绿化用水等都用上它了,‘余压提水’兼顾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有用!”
“余压提水”到底是什么?沿着西佛山高位水池旁2800米的进水管道一直往下,在西区格里坪镇大水井村的江边,找到了答案。
“提水压力3.77平方米/兆帕、提水流量64.7立方米/小时,设备运转平稳、供水正常。”西区水利局水利建设与运行管理股负责人印德顺一边巡查一边记录着。
走进观音岩引水工程西区管道余压水能提水泵站一阵轻微的嗡嗡声传来,这是站内水能提水装置运行时水流高速运转发出的声音。位于装置正中间不停转动的红色设备是惯性储能水轮,旁边的蓝色设备是水能机,这是“余压提水”的“心脏”。通过运行,余压水能在这里转化成了机械能,成为了提水的动力,周围各类管道是输送水源的“动脉”,连接着进水口和出水口,将金沙江的水引上山,再通过“毛细血管”流向各处。
“‘余压提水’利用了水车的原理,全靠自身的水能转换,不需要额外的一度电、一升油,以水提水,整个过程也不会对水源造成任何的污染和浪费,真正的环保经济又低碳 。”查看了当天的提水情况后,西区水利局副局长党琛笑着说。
观音岩水电站库区建成后,沿金沙江两岸向城区各水厂提供原水,引水管道采用有压方式供水,取水口与各水厂进水口之间存在几十至上百米的高度差,产生的进水余压会对水厂设备造成损害。
如何才能将有害的余压消除或转换呢?攀枝花市水利局、西区水利局联合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开展长达一年半的技术攻关。
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廖功磊介绍道:“水低人高、水低地高,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这是攀枝花水资源现状的真实情况,这江水怎么才能引到山上呢?通过我们前期的考察和测试,我们就利用西区当地的水位落差和足够水量两个基本条件,设计的管道余压提水装置,将有害的余压水能转化为机械能,再将机械能作为提水的动力,最终实现零碳提水上山。”
管道余压提水技术的成功研发,打破传统提灌单一能源模式,“低水”解“高渴”,为我国管道余压提水技术的研究起到了带动作用。
“项目采用的‘余能回收水能提灌装置’和‘余压水能提水智能控制装置’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该装置的成功研发在国内尚属首次。”廖功磊说道。
余压水能提水泵站设计扬程320米,日提水量约1800立方米,年提水量约60万立方米,该装置自今年7月试用以来,运行非常稳定。
“据测算,该装置年节约用电120万度,减排二氧化碳1196吨,节省电费60万元,与风能、电能、太阳能相比,这个提水装置具有占地面积小、不需要额外耗能驱动、能量转换率高、无污染等优点。”谈及“余压提水”的优势,西区水利局副局长党琛很兴奋。
“余压提水”技术的研发,不仅为水力余压这一新质能源技术的推广提供了西区样本,能有效破解攀枝花市“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的用水难题,同时,还能为其他“望水兴叹”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区经验。
“目前,该设备已投用于米易县红旗堰灌区工程,预计年提水规模203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13万亩,还有其他地方也来我们这考察这套设备。下一步,我们还将扩大辖区的用水范围,覆盖至大水井村和其他村社,用于农业生产用水等领域。”看着获得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党琛对这项技术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王建明 李凤 文/图 西区融媒 杨茜 文丽云 杨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