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干货|肾主纳气 - 内脏松弛术
一、肾主纳气的解剖学基础
中医常讲“肾主纳气”,几乎所有学中医的人都听说过这句话。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绝大部分中医人并不真正理解“肾主纳气”到底意味着什么。在这方面,人体解剖学能够给予我们很大的指引。
从解剖角度来看,肾脏位于后腹壁的位置,与横膈膜有非常良好的接触。实际上,肾脏的最上方就直接与横膈膜相接。更重要的是,肾脏具有很好的活动性,其上下运动的幅度可达到4厘米左右。
如果肾脏的上下活动受限,呼吸功能一定会受到影响,呼吸的深度就会变差。相反,如果肾脏的活动足够灵活,呼吸自然也会更加顺畅深入。因此,当肾脏能够很好地向下运动时,正体现了“纳气”的过程,也就是在吸气时能够吸得更深。若肾脏无法灵活活动,吸气自然就无法顺利进行。
可见,“肾主纳气”并不是一句随意的理论,它背后有着明确的生理基础和解剖依据。
二、呼吸吐纳与内脏筋膜
除了肾脏的影响,我们的呼吸还受到肝脏的显著影响。肝脏有一个称为“裸面”的区域,这一部分在肌骨解剖中尤为重要。横膈膜的中心腱虽不能主动收缩,但它的存在意义重大。中心腱上部与心包膜连接,下部则与肝脏密切相关,也与肾脏、胃底以及脾脏部分区域相连。
由此可见,横膈膜上挂着心包膜,下挂着最大的实质性脏器——肝脏,后侧还有两个肾脏,左侧还有胃底以及胃与食管交界处。所有这些内脏的灵活性、滑动能力,决定了我们呼吸的深度。而呼吸深度则直接影响着氧气的摄取效率与二氧化碳的排出程度,从而决定了身体内部的气体交换能力和健康水平。
因此,在道家医学与中医修炼体系中,最终都强调呼吸吐纳的训练。即使不进行大力量或大幅度的运动,只要呼吸吐纳的质量足够高,便能通过横膈膜的上下运动,对心脏、肝脏等重要内脏器官形成有效的加压与放松循环,进而促进血液流动、代谢废物的排出以及新鲜血液的灌注。
三、呼吸调节与内脏健康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其实实现了一种“大道至简”的康复方式。通过良好的呼吸机制,使内脏维持在一个健康的循环状态,保持良好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对于普通人而言,若能通过调整呼吸、改善内脏滑动性,让呼吸变得更深沉、柔和且绵长,这种效果远胜于日常的大力量训练或剧烈运动。
因此,对于大多数没有基础病但渴望健康的普通人而言,内脏功能的恢复和呼吸质量的提升,可能是最值得投入的健康策略。它不仅简单,还具备深远的效果。
立即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