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融媒 > 融媒采风

浙师大中外学子走进金华武义 共探中华民间文化智慧与温情

时间:2025-07-01 浏览:

文化走亲,艺启新风;乡土火传,再续华章。6月29日,浙江师范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时尚青畲”暑期实践队中外学子走进了金华武义县,与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同心聚力,联合叶长埠、坛头两村非遗传承人及村民,共同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艺”乡建之旅。

此次活动以“东方生态智慧与艺术乡建创新人才工作坊”为实践平台,旨在以设计创新视角探寻古村落的文化振兴,以“文化走亲”形式共探中国民间的文化智慧和温情,并向国际社会展现“乡土中国”的独特魅力。

叶长埠古韵——木雕纹路间的时光对话

青瓦白墙,诗意与烟火交织。“时尚青畲”实践队的中外学子们,在驻村文化特派员的引领下,穿梭于叶长埠的悠悠深巷,踏着古老的青石板路,头顶如梦似幻的花灯,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忆中的古雅画面不期而遇。

实践队员考察叶长埠古村

步入一间间木雕作坊,一件件承载匠心和岁月印记的作品映入眼帘:繁复绚丽、展现高超雕刻技艺的“喜鹊登梅”,喜庆祥瑞、富有文化象征意义的“五子夺魁”,典雅古朴、充满古村人文气质的“采菊南山”……

实践队员参观叶长埠木雕作坊

颇具规模的钭氏民俗文化展示馆坐落于古玩街。馆内珍藏数千件民国乃至宋元时期的珍贵古物,涵盖百姓生活用具、老屋构件等类别。家具、竹编、陶器、石器琳琅满目,衣食住行旧物汇聚一堂,立体再现了武义地区的历史生活画卷。

参观过程中,国际队员安娜(ANNA ZHARCHENKO)敏锐注意到部分木质构件上的缺损和修补痕迹。对此,武义县文化特派员鲍祎康深度解读:“这些古建构件跨越数百年甚至千年,风雨侵蚀、人为变迁在所难免。这些修补的‘时间刻痕’。正是千年社会变迁的无声见证,更提醒我们文物保护工作的深远意义。”

来到非遗体验馆,非遗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徐深广向实践队员们系统讲解了传统拓印的历史渊源与核心技艺,并现场演示了全套制作流程。传承人富有韵律的捶打技巧瞬间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他们跃跃欲试,纷纷走上操作台,亲身体验“以锤为槌、以纸为鼓”的艺术创作过程。在沉浸式的敲击节奏中,中外学子们共同感受着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实现了跨越文化的“心灵同频共振”。

实践队员体验非遗拓印技艺

坛头新生——千年古村的生态密码与文化新生

告别叶长埠的古木雕梁,“时尚青畲”暑期实践队员在金华市文化特派员王芳的引领下,来到武义坛头古村。这座肇始于南宋宝庆年间(约公元1260—1264年)的千年村落,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态与文化新篇。

漫步村中,石缸碧波荡漾,草木葱茏;明清古建群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流淌古韵;座座展馆珍藏时光,承载古村的记忆与灵魂。

实践队员考察坛头古村

当来自年轻国度的学员遇见文明古国的千年遗存,内心的震撼与好奇油然而生。“我很想知道,如此悠久的历史如何成为新时代的财富而非负担?乡村的历史应该如何定义中国乡村未来?”面对学员肖娜(SHONAGH HILLARY CLARE CAMPBELL)与周春雨的共同提问,乡建者、田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成斌的回答充满诗意与情怀:“初见坛头废墟,既见其与湿地共生的独特禀赋,便决心以艺术唤醒土地记忆。七年耕耘,我们以诗歌为媒,以非遗铸魂,让颓败老屋重焕生机,令污染湿地蝶变诗意栖居。答案便是:以文化认同守护乡愁,用生态价值激活生机,助古村在现代文明中寻得新坐标。”

坛头马灯,这项起源于南宋、华丽俏皮的非遗表演项目,成为实践队中外学子沉浸式体验的焦点。身着传统服饰,手拢灵动马头道具,学员们亲身感受着民俗的魅力跃动。

实践队员体验坛头马灯非遗项目

澳洲学生夏洛特(CHARLOTTE ELIZABETH KENNEDY)大胆尝试用中文演唱改编版马灯民谣。虽音调有偏差,但她传递情谊的真诚努力,赢得现场阵阵暖心的掌声。

为回馈非遗传承人的倾情指导,学员们执起画笔,创作融合现代审美的马灯主题美术作品。来自波兰科兹明斯基大学的安娜·扎恰科诺娃(Anna Zharchenko)以擅长的马赛克画风格,绘就一只活泼搞怪的小马。她在画作背面写下一段动情的话语:“‘时尚青畲’暑期实践,让我深刻感知中国文化的美丽与深邃。我将永远珍藏这段经历,并带回我的祖国,让中国文化的善意、智慧和光芒惠及更多人,激励前行,正如它曾照亮我。”

这场互动既展现了坛头“活态传承”的创新实践,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范式。

实践队员张梦瑶就坛头马灯的保护与传承,采访了浙江坛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鸿。作为乡建创新者介绍:“依托文化特派员深入挖掘马灯传统,组织传承人带徒授艺,吸纳青少年参与其中,并不断创新表演形式和工艺。未来计划结合旅游开发体验课程,丰富非遗项目内涵,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汇聚智慧,擘画乡建新图景

在坛头村文化礼堂的文化特派员座谈会上,实践队导师、浙江省文化特派员王陈辉作代表发言,从人才培养、乡建创新两大维度,深度阐释了本次实践的核心价值:“‘东方生态智慧与艺术乡建创新人才工作坊’汇聚中外师生智慧,深入武义叶长埠、坛头两村。通过文化走亲,非遗体验、乡建案例研学(‘后陈经验’、‘诗歌艺术乡建’)成功开展了一场深度的文化互鉴与艺术共创。跨文化交流。这不仅展现了国际青年的创新活动,更是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制度下跨区域联动的生动实践。为艺术乡建的国际对话与省内协同发展提供了创新样本。”

结束武义的丰硕调研,“时尚青畲”实践队蓄势待发,即将奔赴丽水遂昌开启艺术乡建新实践。武义的成功经验——叶长埠的“诗意栖居”理念、坛头的“非遗+研学”活化模式——与遂昌“千年古邑、山水田园”的资源禀赋高度契合。实践队将聚焦激发古村活力、深化非遗传承、探索支教融合等方向,持续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

此行不仅延续“一村一策”的精准乡建思路,更致力于提炼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生态—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方案,为浙江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贡献创新智慧与青年力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