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府之国的“蜀道门厅 调元故里”四川罗江,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华丽蝶变,正在火热进行中。中交建设者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笔,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重塑农田肌理,提升耕地质量,让零散水田变身连片沃土,有效解决乡村振兴土地整治和村民安居协同发展的重要问题,奏响美丽中国的“丰收”谣。
“新模式”探索土地新貌
作为成德绵一体化中的轴线城镇,罗江区金山镇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农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利用低效化等问题。2024年10月,中交集团首个国家级全域土地整治试点项目开工建设。中交广航局四川德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位于成德绵经济带核心区域,共涉及71.5万平方米安置点建新,4.41万亩农用地整理,4000亩宅基地复垦和273亩工矿用地修复。
在创新建设模式上,项目积极探索保护土地的有效路径,采取“政府主导-央企实施-农民参与”的三方协同机制,中交广航局进行项目实施的高效把控,地方政府负责政策协调与土地指标调配,村民通过“一事一议”参与决策,极大提高了土地规划的实施效率。
在创新生活空间上,探索形成自然、紧凑、有序的农房群落,“房前屋后”“种菜种瓜”代替了以往的住宅小区模式,呈现出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有序衔接的新农村面貌。以土地空间治理为基础,产业升级为驱动,同步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及乡村生态环境修复,将“方寸闲地”变为“增收宝地”。
“棋盘田”焕发农业生机
一年前的德阳市罗江区金山镇,随处可见杂乱无章“小乱散”土地“分而治之”,自建房散乱排布。这种碎片化的耕地不利于机械化作业,更谈不上农业生产效率,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前几年每次暴雨一下,零碎的地皮就被‘啃’得面目全非!”罗家湾村民老杨走在自家田间深沟无奈地说,“‘吞’地也‘吞’宝啊!”
乡村振兴,土地是根。中交广航局对包括金山镇在内共4万余亩农用地进行彻底整理。针对金山镇原有灌溉系统流量不足、匹配度低的问题,联合水利专家开展专项攻关,以“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为标准,实施整合式、系统性规划改造,提升耕地及建设用地指标,并通过优化新建灌溉渠道扩大灌溉面积。
建设者通过测量放线、分层压实、随挖随测等措施,保障田埂及灌溉渠施工的一次成型,打造出田埂灌溉渠横平竖直的良田美景,让“巴掌田”变“棋盘田”。同时,缩短蓄水调平耗时,实现旋耕播种无缝衔接,既抢抓了农时,也为农户节约了成本,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也将迎来双提升。
如今,纵横交错的沟壑,已被混凝土的地垄和水渠牢牢缚住,沟坡上灌木丛的嫩叶在雨中泛着光。
“安居房”打造社区家园
项目团队将生态理念融入规划设计全过程,在拆旧建新中留住乡愁。针对此前老旧村居或零散或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急需盘活优化等问题。精心打造71.5万平方米安置点,“一村一策”合理布局每家每户的位置和间距,步行到最远的村民家均不超过10分钟,还大量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家家都有“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
罗家湾村组织村民现场观摩。“村里也有了广场、公园,还给我们建了人工湖水景,惬意得很!”项目为6000户村民提供新居,绿树成荫、花丛环绕,休闲广场热闹非凡。
让乡愁记忆得以延续,使乡村生活品质实现从安居迈向乐居,建立老百姓生态宜居新家园。
“智慧造”赢得百姓赞誉
项目建设秉持高标准、严要求,精雕细琢每一个环节。
将科技创新贯穿全程。“智慧天眼”赋能巡查工作模式,引入“无人机AI+质量安全”开展质量安全巡查,通过预设自动化航线开展智能巡查,利用算法精准识别边坡失稳、土方违规堆放等隐患,使巡查效率提升40%,实现安全管理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型升级。
开展“双碳”目标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减排增汇技术应用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攻坚技术难题,深化产学研合作。在改善土壤肥力方面,推广应用生物炭基有机肥,攻克土壤改良技术难关,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单位产量,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新路。
项目团队始终将“不扰民、降污染”作为文明施工核心准则。“错峰施工+低噪声施工设备”双管齐下有效控制施工噪音,建立全方位防尘体系,分类处理、循环利用施工废水,浇筑绿色品质工程。主动加强与居民沟通对接,设立24小时文明施工监督热线,及时响应居民诉求。开展业主开放日活动,邀请村民们走进施工现场,亲眼见证家园蜕变,感受中交“质”造卓越品质,赢得广泛好评。
(谢浩澜 邓新颖 马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