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阳卧龙区的冢西村,蜿蜒的田埂小路如灵动的丝带,将错落的农舍温柔环绕。微风轻拂,麦浪层层翻涌,与袅袅炊烟、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交织,勾勒出一幅满是生活气息、质朴又充满生机的乡村日常。在这片满是烟火气的土地上,乡村医生闫荣顺的故事口口相传,他扎根乡土的一生,是对医者责任最生动、最深刻地诠释。
闫荣顺踏上从医之路,深受母亲影响。他的母亲也是一位扎根乡村一辈子的医者。往昔缺医少药的艰难岁月里,乡亲们被病痛折磨,痛苦的呻吟和无奈无助的眼神,深深刺痛了年幼的闫荣顺。从那时起,一颗立志为乡亲解除病痛的种子,在他心底悄然种下。
在那个教育资源匮乏、机会稀缺的年代,闫荣顺四处搜罗医书。每至夜晚,昏黄黯淡的灯光下,他逐字逐句、认真研读这些珍贵的知识宝典。遇到晦涩难懂之处,村里无人可请教,他便满心期待医疗队的到来。医疗队一进村,他就立刻快步上前,拉住医生的胳膊,刨根问底,不把疑惑彻底解开决不罢休。凭借这股坚韧不拔的劲头,闫荣顺终于背上装满希望的药箱,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开始在村里的每一条小道、每一户人家间奔波忙碌。
农村医疗条件落后,出诊是闫荣顺生活的常态。白天,烈日高悬,热辣的阳光晒得人头晕目眩;深夜,万籁俱寂,村民们都已进入甜美的梦乡,只要有人求助,他都会毫不犹豫,立刻起身出发。寒冬腊月,冷风如刀割脸,冻得手指僵硬难以弯曲,他毫无怨言;盛夏时节,酷热似蒸笼,汗水不停地从额头冒出,衣服被汗水湿透,他依旧坚守。
一个暴雨倾盆的深夜,一阵急促猛烈的敲门声骤然响起。村里一位老人突发疾病,情况危急。闫荣顺从睡梦中惊醒,来不及整理衣服,迅速披上雨衣,拎起药箱,一头扎进雨幕。外面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豆大的雨点重重砸在脸上,生疼无比。道路被雨水冲成泥沼,一脚踩下去,鞋子瞬间深陷。他高一脚低一脚在泥水中艰难前行,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念头:快,再快一点,一定要尽快赶到病人家中。一路上,他数次滑倒,全身沾满泥水,等赶到老人家时,活像个泥猴。可他全然不顾自己的狼狈,立即投入紧张的救治。直到老人病情稳定,他紧绷的神经才彻底放松,疲惫不堪地瘫倒在地。
平日里,除了治病救人,闫荣顺还十分关注乡亲们的卫生习惯。稍有空闲,他就挨家挨户走访,耐心叮嘱大家要勤洗手、多通风,千万不要喝生水。村里一旦有传染病流行,他便异常忙碌,一家家送去预防药品,仔细为每个人测量体温,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做好防护措施。
在冢西村及方圆几里的乡村,闫荣顺的名字就是健康的保障。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有个头痛发热,或是身体稍有不适,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想到他。农忙时节,田间劳作的村民中暑晕倒,第一个被呼唤的是闫荣顺;邻里孩童玩耍时意外受伤,家长们最先求助的也是他。甚至周边村子有疑难病症,村民们也会翻山越岭赶来找他,在大家心里,他就是最值得信赖的医者。
如今,生活条件日益优渥,农村医疗条件也大幅提升,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不断涌入。尽管闫荣顺已年过六旬,但他那颗热忱的心从未冷却。只要有医学培训,他总是积极报名参加,努力学习新的医学知识,反复钻研新设备的操作方法。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时代在不断进步,咱们为乡亲们看病的本事也得与时俱进,一定要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多年来,经闫荣顺治愈的乡亲数不胜数。在乡亲们心中,他早已不仅仅是一名医生,更像是一位贴心的家人。一旦身体稍有不适,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如今,闫荣顺的头发早已变得花白,但他依然坚守岗位,日复一日地为乡亲们做好事。闫荣顺用一生的坚守,谱写了一曲乡村医者的赞歌。他是乡村医疗的脊梁,是乡亲们心中永不落幕的暖阳,照亮了乡村健康之路,也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