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药性归类表
中医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生理、病理为基础,分析疾病证候的辨证方法,核心在于定位病位(明确病变脏腑)与定性病机(判断虚实寒热等性质),为治疗提供精准依据。
一、脏腑辨证的基本原理
脏腑功能为核心
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及奇恒之腑。每个脏腑有特定功能,如心主血脉与神志,脾主运化水谷。疾病发生时,脏腑功能失调会表现出特定症状群。
整体关联性
脏腑之间通过经络、气血相互联系。例如,肝郁可影响脾胃(肝木克脾土),肾虚可能累及心肺(水火不济)。辨证时需考虑多脏腑的协同或制约关系。
二、常见脏腑证型与表现
心系病证
心气虚:心悸、气短、自汗。
心火亢盛:口舌生疮、失眠多梦、小便短赤。
心血瘀阻:胸痛如针刺、舌质紫暗。
肝系病证
肝气郁结:胁肋胀痛、情绪抑郁。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面红耳赤。
肝血不足:目涩、指甲干枯、月经量少。
脾系病证
脾气虚:食少腹胀、大便稀溏。
脾阳虚:畏寒肢冷、完谷不化。
湿热困脾:脘腹痞闷、身重困倦。
肺系病证
肺气虚:咳喘无力、声低懒言。
肺热壅盛:咳嗽黄痰、咽喉肿痛。
肺阴虚:干咳少痰、潮热盗汗。
肾系病证
肾阳虚:腰膝酸冷、夜尿频多。
肾阴虚:五心烦热、耳鸣健忘。
肾精不足:发育迟缓、不孕不育。
立即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