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源自《黄帝内经》,指四季外邪侵入人体后,可能在下一季节引发特定疾病,强调预防疾病需顺应自然规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指夏末秋初,金气未盛,湿气仍在,故人在秋季仍会感受到湿气。湿气通于脾,秋伤于湿,如果立即发病,可见湿气淫脾的濡泄等证;如果不立即发病,湿邪蓄于体内,日久郁而成热,至冬季降临,寒气大盛,外感寒邪,造成外寒内热,相搏乘肺,肺之宣肃失司,而发生咳嗽等病症。
季节气候特点及人体变化
• 秋季多湿的影响:在秋季,虽然天气渐凉,但往往还会有一段比较潮湿的时期,比如有些年份秋雨连绵,空气湿度较大等情况。此时人体若未能很好地适应外界湿度变化,湿邪就容易侵袭人体。湿邪具有重浊、黏滞等特性,它会阻碍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影响脾胃等脏腑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湿邪困脾后,脾胃运化失常,水湿代谢就容易出现紊乱,水湿在体内积聚。
• 冬季与咳嗽的关联:进入冬季后,天气变得寒冷,人体的阳气开始内藏,气血运行趋向于里,体表相对来说抵抗力会变弱一些。而之前秋季湿邪入体后没有及时化解排出,到了冬季,这些积聚的水湿就可能会随着人体气机的变化而产生进一步的影响。比如湿邪郁久化热,蕴结于肺;或者湿邪阻碍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使肺气失于通畅,再加上冬季外界寒冷之气侵袭人体,内外合邪,就容易导致肺的功能失调,引发咳嗽症状。并且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燥湿等邪气的侵袭,本身就很容易受到外邪干扰而出现问题,当体内有湿邪留存,又逢冬季不利环境时,咳嗽就更易发生了。
防寒湿、除寒湿的方法
注意天气预报:秋季天气多变,出门前留意天气预报,随身携带雨具,避免雨淋。
添衣保暖:随着气温逐渐下降,要及时增添衣物,特别是中老年人,不宜盲目遵循“春捂秋冻”的说法。
晒被子、晒太阳:通过晒太阳和晾晒被褥,可以有效散寒除湿。
饮食调节:适当增加吃羊肉的次数,羊肉有暖胃驱寒除湿的功效。同时,要减少油腻和高糖食物的摄入。
立即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