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 数字中国

行进中国丨“数智”企业“进村办公”

时间:2025-08-27 浏览:

5年前,当听闻有企业计划到村里的小兰山上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园时,贵阳市观山湖区朱昌镇高寨村党支部书记林镶的第一反应是“开玩笑”。

彼时的高寨村,虽地处贵阳城郊,发展却仍依赖传统路径——靠农业种植、靠畜禽养殖、靠乡村旅游。“对数字文化产业,我们既不了解,也没想过能和村子扯上关系。”林镶回忆道。

很快,观山湖区政府与合作企业为村民们勾勒出一幅更细致的蓝图:企业总部入驻后,以“数字 + 文化”为主题,引入数字视听、文艺文创等新兴产业,打造城市近郊的数字生态产业村落。

“数字村落”“文化乡村”,新颖且贴合乡村发展的构想,渐渐打消了村民们的疑虑,大家最终一致决定:“干!”

然而,决定容易,从“0 到 1”的突破远比想象中艰难。

用地手续办理、生态红线规避,成了项目推进的首个难题。要建办公楼,可村里的土地多为集体用地,这一核心问题咋解决?

“项目规划建设遵循‘三不’原则。”林镶给出了答案,“我们采用‘政府 + 企业 + 村落’共建共享模式,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政策法规,不触碰生态底线与政策红线;不主动搬迁当地村民,最大程度保障大家的生活安稳;不改变当地村容村貌,留住乡村原本的模样。”

其中,建筑采用租赁形式,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村民则能通过租赁收益反哺乡村建设。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企业总部、数字视听园区大楼、服务综合体等建筑,先后在废弃鸡舍、闲置地块及老旧废弃建筑的基础上拔地而起,既盘活了沉睡资源,又避免了资源浪费。

用地问题刚解决,招商难题接踵而至。一座藏在山里的产业园,没有成熟的商业氛围,企业愿意“进山办公”吗?

“把特色做足、把长板做长!”贵州多彩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招商专员邱子安分享了关键的招商思路。在政府的引导下,该公司承担“链主企业”责任,重点瞄准长期合作的数字视听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精准开展招商工作。

事实证明,乡土气息与产业活力并非不可兼容:“数字 + 文化”的规划方向科学合理,“共生、共创、共赢”的合作模式切实可行,兼具生态绿意与乡愁韵味的办公环境别具吸引力……这座山里的产业园,凭借独特优势赢得了企业认可。如今,40余家企业入驻“进村办公”,一批追求灵活办公的“数字游民”、深耕内容创作的网络“大 V”也纷纷加入。

企业越聚越多,员工数量不断增加,服务保障的压力又随之而来:村里现有的生活、工作配套设施,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吗?

林镶以出行保障为例算了一笔“民生账”:为破解员工从市区到村里的出行难题,政府积极协调交通部门,开通了往返地铁站与村落的定制公交;村里牵头组织从事出租车、网约车行业的村民,建起了专属服务群,确保能优先、及时响应企业员工的出行需求;本地民宿业主也主动让利,为需要留宿的员工提供住宿优惠……“政府牵头、村民参与、企业配合,大家共商共建、多头行动,各项配套设施正一步步加快完善。”

随着一个个难题被攻克,曾经的蓝图正逐步变为现实。如今的高寨村,先后获得“全国首个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全国第二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重点项目”等亮眼招牌。科技、文化、生态、乡愁、旅游等多元要素在此汇聚融合,让这座城郊村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新村民带来了新业态。入驻企业打破行业壁垒,跨界融合发展,培育出影视内容拍摄生产、视听内容审核、视频内容数据标注、旅游康养、文化创意等优势互补的特色产业业态。预计到2025年年底,该产业园的年产值有望突破10亿元。

——老村民换了个新活法。在入驻企业的带动下,超过50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不用再背井离乡谋生。村民陈士荣将家中300余平方米的闲置房屋出租,改造成了“创舍游民小院”,“不仅让‘数字游民’有了安稳的落脚点,我每年还能新增4万多元收入。”

更让林镶欣慰的,是村里孩子们精神面貌的悄然改变。

“以前,孩子们对未来职业的认知有局限,眼里似乎只有务工、务农两条路。”林镶说,企业进村后,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触人工智能、数字文化等前沿领域,科技与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扎根。“他们看到了更宽广的世界,对未来也有了更多想象。这件事,对高寨村下一代的成长发展,有着非凡且长远的意义!”(赵静、龙章榆、高华、阳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