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曾经依托矿产等资源发展传统化工的贵州,如今正借力数字新基建的强大引擎,为“贵州制造”注入“智造”动能。从磷化工企业智慧物流网络的精准调度,到电子工厂智能产线的效率跃升,再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壮大,海量产业数据汇聚成流,在算力与算法构筑的数字经济网络中深度融通,赋能传统制造业脱胎换骨,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在贵州磷化集团物流中心,“双通道、三港口”的智慧物流体系高效运转。磷产品通过铁路运往湛江、防城等港口出海;与此同时,来自中东的硫磺通过南向通道供应国内市场。依托三港联动的灵活调度策略,贵州磷化集团得以在多式联运框架下调节运力分配与流向。这种高效的“磷硫对调”模式,每年在制造业端每年节省超4000万元物流成本。
数字化赋能不止于此,贵州磷化集团下一步将升级其物流系统,通过沉淀物流大数据,将经验融入算法模型,在供应商选择、智能调度、运力组织等方面实现决策智能化。
这不仅是供应链的优化,更是传统化工企业依托数字技术,对其核心运营模式进行系统性重塑。这种由数字化驱动的产业变革,同样在电子信息制造领域上演。
走进贵阳海信的生产车间,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有序运转。从仓库取料、物料回收,到电视机液晶面板和背板卡合,全过程均由自动化设备完成,覆盖了24英寸至85英寸大屏幕液晶平板电视的生产。作为智能工厂的“大脑”,中控系统采集、分析生产数据,构建起完整的产品信息管理与追溯体系。
自2016年加速推进智能化转型以来,贵阳海信不仅成为贵州省第二家通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三级评估认证的企业,更在7年间实现产能与效益的提升,年产量从190万台增长至332万台,年产值从65亿元增长至95亿元。
同样深刻的智能化变革,也在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推进。车间内,机械臂精准作业,智能物流机器人穿梭其间,平均每1分多钟就有一辆新车下线。这套智能生产体系,有力支撑了明星车型的快速量产。2024年,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推出的银河E5纯电SUV上市20天交付量即破万,截至今年7月全球销量已突破15万辆。
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的智造更延伸至核心零部件领域,在生产车间不远处,吉利自研自建的神盾电池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10个月。吉利汽车落地贵阳十年,这里已聚拢4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本地化配套率高达48%,产值超200亿元,构建起涵盖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出行和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生态圈。
产业变革的背后,是贵州倾力打造的数字新基建所提供的坚实支撑。贵州人工智能昇腾云适配中心正牵引60余家企业形成“训练在贵州、推理在全国”的协同创新模式,适配验收率达100%。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内,939个高质量数据集已在医疗、工业等领域释放价值。今年5月揭牌的贵州数据开发加工基地,正着力研发人工智能自动标注技术,提升基地数据标注的精度和标注效能。
从海信的智能工厂、磷化集团的智慧物流,到吉利汽车的智造生态圈,数字新基建如同渗透至贵州制造业肌理的“神经系统”,驱动着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转变。当数据与算力在山地省份汇聚,贵州智造的新引擎,已为西部工业的转型升级引向新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