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方雨虹发布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这是其自2008年以来连续第17年披露ESG实践成果。这份厚重的年度“答卷”,是对“产业报国,服务利民”这一企业使命的坚定书写。它表明,东方雨虹早已将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深植进自身的运营肌理中,并以此为锚,构筑起一条能够穿越周期、激发内生力量的价值增长曲线。
聚焦低碳环保 构建可持续发展力
在中国“双碳”目标和绿色转型战略日益推进的背景下,东方雨虹将“绿色制造”作为ESG中“环境维度”的核心抓手,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5S管理和精益生产等综合优势,聚焦低碳环保、提质增效及节能降耗等核心领域。并通过采购先进设备、升级生产线、优化工艺流程、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等有力举措,持续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在生产体系层面,东方雨虹积极推动绿色工厂建设,探索分布式光伏、储能设施、水热循环等清洁能源应用模式,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工艺链。截至2024年底,东方雨虹共计建成光伏电站25个,总装机容量达到100.40MW,全年使用绿色电力0.72亿千瓦时,折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3.8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已初步形成以“绿色电力+清洁热源+智能能效”为特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体系。
同时,绿色制造力也成为产品创新的重要源头。东方雨虹持续研发绿色建材与环保应用技术,推出一系列符合绿色低碳趋势的新品,并成功斩获国内首张“绿色建材认证证书”、行业首张“产品碳足迹认证证书”,以及“绿色建材产品”认证、中国绿色产品认证、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欧盟CE产品认证,美国CRRC(冷屋面协会)认证、德国EC1认证、英国UKCA认证、美国农业部USDA生物标签认证等海内外权威认证。
对东方雨虹而言,绿色低碳转型不是单点突围,而是对传统制造逻辑的全面重塑,更是企业走得稳、走得远的底层支撑。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共创共促良性循环
在ESG框架中,“社会维度”关乎企业与员工、客户、社区乃至整个产业生态的关系质量。东方雨虹则将“社会责任”嵌入企业战略中,致力于让自身发展成果真正惠及行业发展、社会需要、民生福祉,形成共创共促良性循环。
自2006年起,东方雨虹从专业赋能出发,针对影响居住品质、威胁建筑安全的渗漏问题,以及家装维修市场乱象,发起“服务百姓 拒绝渗漏”主题公益活动,为美好人居建设赋能。截至目前,“服务百姓 拒绝渗漏”主题公益活动足迹已遍布全国千余个社区,累计提供房屋渗漏免费咨询近14万人次,并为近600户特殊家庭提供免费维修服务。
同时,东方雨虹依托产业基础、专业优势及资源禀赋,着力推进产业人才培养、行业资源平台共建与经验共享。截至2024年底,东方雨虹面向社会累计培训产业技能人员超91万人次,并通过自主开发的“雨虹工匠”劳务平台APP,有效解决建筑行业的用工难题。截至2024年底,该平台用户已超42万人,促成项目近万个。
东方雨虹始终坚持长期主义公益路线:从1996年捐助湖南洪灾,到2008年汶川地震援建希望小学,再到2025年驰援日喀则地震救灾前线,东方雨虹通过教育助学、灾后重建、生态绿化、孤老帮扶等多元公益形式,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增添更多温暖、创造更大价值,并逐步构筑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深层信任资产。
以“长期主义”为战略根基 不断优化治理体系
“治理维度”不仅是企业稳定运行的制度基座,更是其面对复杂市场环境、实现战略落地的结构化能力。东方雨虹深知,真正具有穿越周期能力的企业,必须在治理上实现自我进化,将可持续发展嵌入顶层设计与组织肌理之中。
2024年,东方雨虹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治理架构,在董事会层面设立“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明确董事会对ESG事务的直接监督职责,并制定配套制度与行动指南,提升管理层和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水平。
在治理执行层面,东方雨虹编制可持续发展工作规划,明确以守护美好人居环境为核心宗旨,围绕“品质经营、绿色创新、环境保护、员工发展、合作共赢”五大方向,设定可量化的中期指标:包括2025年主要类别产品获得国内外环保产品认证、2025年试点建设“无废工厂”、2026年完成3—5家“无废工厂”建设、未来三年累计培训3万名建筑建材产业工人等。这些目标的设定,既积极响应了国家“双碳”战略,也构成了企业内部管理改进的驱动力。
东方雨虹的ESG治理实践,是在“长期主义”指引下,探索出一条从战略到文化、从结构到执行、从目标到机制的深层治理跃迁路径。这条路径,使其在面对行业变动时,依然能够保持方向不失、节奏不乱。
面向未来,东方雨虹表示,将持续深化ESG实践,提升ESG绩效,有效增强企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维度的综合价值创造能力,全力以赴向“成为全球建筑建材行业最有价值企业”的愿景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