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近年来,我国帕金森病发病有上升趋势,据《中国帕金森病报告2025》显示,中国现存的帕金森病患病人数超过500万例,发病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随着疾病认知的深入和治疗手段的迭代,如何应对中晚期症状波动、非运动症状管理以及新药研发的突破,成为医学界和患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近日,多位帕金森病领域权威专家围绕疾病现状、治疗方向展开讨论,为患者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帕金森患者中晚期管理成难题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其核心病理特征为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化,导致运动症状(如震颤、僵直、步态障碍)和非运动症状(如焦虑、抑郁、便秘、睡眠障碍)的叠加。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许二赫指出,帕金森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也面临一些挑战:早期药物效果显著,但中晚期因脑细胞储存多巴胺能力丧失,患者出现“症状波动”(药效短、突然僵直)和“异动症”(不受控扭动),非运动症状也显著增多,形成恶性循环。例如,患者可能在“关期”(药效不足)时无法扣纽扣、拿餐具,行走中突发“冻结步态”摔倒;而在“开期”(药效过量)时因异动症撞翻物品,甚至影响吞咽安全。
“帕金森病中晚期治疗的核心矛盾在于‘治疗窗’极窄。左旋多巴等短效药物半衰期仅1.5小时,患者需频繁用药,但受损脑细胞无法稳定释放多巴胺,导致药效‘过山车’式波动。”许二赫强调,减少短效多巴制剂、加用长效药物是关键,但需平衡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的相互影响。
除了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也不容忽视。焦虑、抑郁、便秘、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常被忽视,但其治疗难度远超运动症状。例如,便秘可能与肠道神经系统退化相关,失眠则涉及脑区病变与药物副作用的双重影响。传统多巴胺药物对此效果有限,需联合抗抑郁、改善睡眠药物,但增加了用药复杂性。
近年来,新一代MAO-BI药物甲磺酸沙非胺片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成为焦点。该药物通过抑制单胺氧化酶B减少多巴胺降解,同时阻断钠通道和抑制钙通道开放,降低谷氨酸释放,从而改善神经元过度兴奋。这一双重机制不仅延长了多巴胺作用时间,还会缓解疼痛、睡眠障碍和情绪问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毛薇分享了XINDI研究数据:沙非胺片可缩短“关期”1.1小时,延长“开期”1.07小时,UPDRSⅢ评分降低3.8分,显著改善运动迟缓、肌强直等症状。在非运动症状方面,患者疼痛药物使用次数减少23.6%,抑郁量表评分降低0.57分,睡眠质量指数提升19.8%。安全性方面,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无显著差异,90%为轻中度,且在老年人群中耐受性良好。
从早期预警到多学科协作 守护生命质量
中国患者数量已占全球近半数,且疾病年轻化趋势显著。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刘疏影的观察中,近年来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帕金森患者中,三十多岁的患者不在少数,其中最小的仅8岁。“帕金森病好发于老年人群,年轻患者更可能受基因遗传影响。”
刘疏影提醒有家族史人群关注早期预警信号,如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梦中说话、动作,演绎梦境)、嗅觉减退、便秘等。一旦出现,应及早就诊。
对于帕金森患者来说,如何做好日常的疾病管理?刘疏影强调,规律用药是关键。“吃药一定要规律,不能自己加减药量,错误用药会影响神经环路,增加异动症风险,影响后续管理。此外,要进行合理运动,积极运动和社交生活方式对延缓生活质量下降非常重要,建议患者练习八段锦、太极等运动。”
刘疏影最后谈到,帕金森病治疗涉及多个学科,如神经外科(手术)、康复科(康复治疗)、疼痛科(治疗疼痛)、中医科(调节自主神经,改善多汗、疲劳等症状)。“理想状态是患者接受多学科共同治疗和管理,维持良好生活质量。”
随着对帕金森病认识的深入,以及多靶点药物优化症状控制,特别是改善棘手的非运动症状,结合覆盖疾病全周期的个体化、多学科全程管理模式,正在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