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加依村,347户村民中,有106户世代以手工乐器制作为业。这个承载着300多年技艺传承的村落,将国家级非遗技艺与合作社模式创新相融合,让老手艺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近日,“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加依村,探寻百年琴艺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
加依村的乐器制作坚守纯手工方式,需经选料、制坯、雕刻、调音等7个环节,普通乐器制作周期约为两周,若涉及精细雕刻与绘画,一把琴的制作周期甚至长达一个月。过去,村民以家庭小作坊分散生产,存在质量不一、销售不畅等问题。“为破解这些发展难题,该村2020年9月成立了乐器合作社,采取‘统一制作、统一销售’规范化模式。目前合作社可制作20多种乐器,按市场需求主要制作5种,年产量约达26000件”,村党支部书记拜合提亚尔·阿木提介绍称。
合作社专门设立了女工部,吸纳村里的妇女从事乐器贴花、镶边等工作。女工可灵活安排时间,部分活计还能带回家完成,实现顾家与增收的“双赢”。“下午能接孩子,中午能给老人做饭,在家门口靠手艺就能添份保障,当然很开心。”合作社员工吉丽扎尔·提义甫的话道出了众多女工的心声。
(女工们正在给乐器贴花)
作为技艺传承的核心力量,加依村现有1名国家级、4名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他们既钻研技艺,也免费培养学员,让传统手艺薪火相传。据加依村龟兹文化乐器展示中心的讲解员哈斯也提·古丽吐尔迪介绍,在传承人的带动下,加依村从孩童到老人,学做乐器成了新风尚。记者在现场看到,非遗传承人肉孜·巴吾冬的院子里格外热闹:庭院中央,学员们围坐一排,捧着都塔尔模仿调弦;墙角处,学员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制造都塔尔。
(非遗传承人肉孜·巴吾冬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弹唱)
从家庭小作坊到规范化合作社,加依村以模式创新让传统技艺在传承中发展,既守牢文化根脉,又带动村民增收,走出了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让百年琴艺在新时代持续奏响发展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