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山南麓的却勒塔格山与库鲁克塔格山之间,苏巴什佛寺遗址静静伫立在库车河两岸,历经千年的风沙雕琢,斑驳的寺宇仍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4月17日,“守护丝路瑰宝 传承中华文脉”——新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记者团来到阿克苏地区苏巴什佛寺遗址开展实地走访。这座始建于公元3世纪的佛寺遗址,史称昭怙厘大寺,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河道横贯其间,遗址分布在河道东西两岸的土丘上,称为西寺和东寺,主要建筑集中在西寺。
苏巴什佛寺遗址规模巨大,是新疆保留至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建筑群遗址,是佛教沿丝绸之路东传西渐的重要历史见证。1996年11月,苏巴什佛寺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苏巴什佛寺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了解,该佛寺遗址屡有重要发现。20世纪初,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曾在西寺挖掘一舍利盒,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1907年法国伯希和也曾发现圆形舍利盒一个。1958年,北京大学黄文弼先生在西寺殿堂内曾发掘大量陶器、铜钱、铁器、木简、经卷等。1978年,库车文物保护部门在西寺中塔基底发掘一座墓葬,墓主为女性和幼儿,随葬有陶器等生活用品,现藏于库车龟兹博物馆。
记者跟随讲解员,对保存较为完好的西寺进行了详细观摩学习。西寺主要由北、中、南三塔、佛殿和南部寺院组成。北塔周围分布着佛洞,内残存壁画和龟兹文题记,虽经历岁月侵蚀,但仍能看出当年壁画绘制的精美与细腻。中部佛塔保存较为完整,其形制和结构明显受到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影响;龟兹特别突出的加高塔基的特点,是在西域地区发展起来的,这生动呈现出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融合发展。该塔基底发现的古墓葬,则为这座古老的佛寺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佛殿位于遗址中部,周长300余米,内由佛塔、殿堂及数间房屋组成。遗址南部寺院气魄宏伟,其建筑遗迹大部分暴露于地面,略成方形,大寺周围有围墙,西墙及北墙保存较好,身处其中仿佛能看到当年寺内香火鼎盛、僧侣云集的景象。
(西寺中部佛塔)
在西寺,记者还了解到许多关于苏巴什佛寺的历史故事。中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的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曾在此开坛讲经,以精妙绝伦的佛法阐释,吸引着四方僧众纷至沓来。贞观年间,玄奘在此驻留两个多月,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详细记载道:“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随称。佛像装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勉。”玄奘笔下的苏巴什佛寺,东西两寺隔河相望,殿内庄严华美,僧侣潜心修行,一片肃穆祥和的景象跃然纸上。这里,曾是古龟兹国的佛教中心,也是丝绸之路上闪耀的宗教明珠,承载着无数高僧的足迹和故事。
东寺目前正在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暂不对外开放。据了解,东寺依山而筑,下存房舍、塔庙遗址,均为土坯建筑。东寺范围南北长约535米,东西宽约146米,其大部分遗迹集中在地势起伏不平的河岸,主要由北、中、南三座形制基本完整的佛塔组成。
(库车市文旅局普查队员肖占玉对苏巴什佛寺遗址进行拍照存档工作)
普查队员肖占玉介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在苏巴什佛寺遗址的开展,进一步系统廓清了这里的文物资源。队员们在此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将每一处建筑遗迹、每一件出土文物都进行了详细记录和研究,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定制文物保护政策提供有力依据。
苏巴什佛寺遗址于2017年12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依托“四普”成果,文旅部门将持续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完善游客服务设施,打造集遗址展示、科普教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让游客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丝路文明的厚重历史。
千年古寺,丝路遗韵,苏巴什佛寺遗址在时光长河中见证文明交融,未来也将继续以静默之姿,续写丝路精神与佛教文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