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融媒 > 融媒采风

投资链接世界,厦门有多重要?

时间:2025-09-12 浏览:

投洽会成为浓缩世界投资版图的“全景展厅”。记者 唐光峰 摄

海西晨报·厦门网全媒体记者 叶子申

9月的鹭岛,再次成为全球资本与高新技术汇聚的窗口——9月8日至11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举行,作为我国唯一以投资为主题的国家级重大展会,本次投洽会举办投资促进活动超过百场,超12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会。

通过投洽会,我们在厦门看见世界。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看见全球资本的流动方向、技术创新的前沿动态,更能看见中国与世界“携手共生”的新可能,让每一位参与者触摸到开放合作的温度,感知到共同发展的希望。厦门,也由此成为浓缩世界投资版图的“全景展厅”。

在逆全球化寒流仍未消散的2025年,这场国家级重大展会,正以“携手中国,投资未来”为核心,用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故事,讲述着中国与世界“携手共生”的新故事。

中国开放的“确定性”

成全球资本的“定心丸”

2025年的全球投资市场,仍被不确定性笼罩,地缘冲突此起彼伏,跨国投资增速放缓。但在厦门,这种焦虑似乎被一种更强烈的信号对冲——英国施罗德集团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奥德菲尔德熟练地用微信添加中国伙伴,巴西皮奥伊州州长拉斐尔·塔日拉·丰特莱斯带着60多家本土企业第三次来厦“赶集”,华南美国商会50多家会员企业组团参展,其中76%的企业计划2025年在中国再投资。

“过去20年,我们商会成员企业在投洽会的签约总额年均达20亿美元。”华南美国商会主席哈利·赛亚丁博士的话,道出了外资企业的真实选择。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投资与企业司司长李楠看得更透彻:“中国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放宽市场准入,用法规保障外资权益,这种‘确定性’,正是当下全球资本最稀缺的东西。”

这种“确定性”也体现在数据里。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922亿美元,连续13年列全球前三;存量达3.14万亿美元,连续8年全球前三。

更关键的是,中国对外投资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共赢”——2024年,中国境外企业向投资地纳税821亿美元,502.1万员工中65.8%是外方人员;厦门象屿集团在印尼的不锈钢项目,直接创造1.5万个本地岗位,还为当地修公路、建水厂、搞助学,成了“中国企业负责任”的活样本。

展厅里的“新质生产力”

创新技术惊艳世界

走进投洽会的展馆,就像走进一场“未来生活博览会”。在B1馆与B2馆的交界处,峰飞航空2吨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格外吸睛——这个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大家伙”,能突破传统起降限制,静音环保,可用于低空物流和出行。

“这是我见过最震撼的显示技术!”在辰景科技的展位前,一位欧洲友商盯着86英寸裸眼3D屏惊叹。屏幕上,机甲战士呼啸而出,厦门鼓浪屿的海浪仿佛要扑到眼前,无需任何辅助设备,立体效果却堪比IMAX。

不远处,狄耐克的脑机交互产品前围满了人,不同肤色的体验官戴上设备,感受全新技术;厦门金名节能的工程师演示着AI高效机房系统:点开“AI寻优”,厦门绿发中心空调系统的实时数据跃然屏上,系统结合大数据迅速给出优化建议……这些厦门本土知名企业的展品,让“中国智造”不再是抽象的标签。

在安徽综合馆,东超科技的“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挂号机更显科幻——手指在空中点击,就能完成预约、查询,没有实体屏幕,却比传统设备更灵敏。东超科技副总经理于淼说,他们来投洽会,就是想让全球更多国家看到中国的“显示革命”。

从“出口”到“出海”

中国企业书写全球叙事

“做矿业,我感到很幸福。”68岁的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在投洽会的论坛上精神矍铄。他手里的成绩单,让在场的全球投资者眼前一亮:截至2024年底,紫金矿业境外总资产1853亿元,累计境外净利润666亿元;境外总资产利润率56.47%,初始资本净利润率174%;海外项目覆盖17个国家,在产项目全部盈利。

从县级濒临倒闭矿企,到全球第四大金属矿业集团,紫金矿业的“出海”路径,正是中国企业从“产品出口”到“产业链出海”的缩影——不再是简单卖产品,而是把资源勘探、技术研发、生产运营、社区共建带到海外,比如在塞尔维亚的项目,不仅开采矿产,还参与当地生态保护;在刚果(金)的铜矿,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

这种“出海”的深度,在更多企业身上有所体现。慧翰微电子董事潘敏涛说:“过去是配件‘上车出海’,现在是‘出海上车’——我们的核心配套,直接被海外整车厂商采用。”

中国对外投资的版图,也变得更立体。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5.2万家境外企业,其中1.9万家在“一带一路”国家;七成境外企业盈利或营收持平。

厦门的“新角色”

打造“国际合作新高地”

投洽会让厦门与世界的联系更紧密,而厦门也在为这种联系注入新内涵。

9月8日,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市与厦门签署友好城市协议,成为厦门第24个国际友城。塞尔维亚农业林业和水利部部长格拉莫契奇说:“投洽会不只是洽谈会,更是产生友情的地方。塞尔维亚为投资、友情、共同未来开放!”

这种“开放”,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在本届投洽会上,厦门火炬高新区41个项目于活动现场签约,总投资433亿元,覆盖新能源、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赛道。

“这些项目落地后,将推动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升级。”火炬高新区负责人说。不止于此,通用技术集团投资50亿元的金砖创新基地总部区已在厦门湖里区成型,8家产业链企业提前入驻,一个“立足金砖、辐射全球”的合作平台正在崛起。

“厦门市集美区符合我们公司的出海战略,这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点,在出海、港口、物流方面都具有区位与政策优势;此外,集美智能制造和科技创新产业政策也与企业方向高度契合。”北京中科原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威表示,企业将在厦门设立国际出海总部,并与本地制造企业联动。

不久前,新能源重卡“新势力”速豹科技总部通过基金招商,正式落地厦门。投洽会上,速豹科技欧洲公司总裁迈克尔·鲁夫忍不住点赞厦门的营商环境,厦门作为东南沿海的重要枢纽,有助于对接全球供应链,丰富的人才资源也能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