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教育 > 中小学

为孩子们撑起“数字晴空”

时间:2025-09-12 浏览:

新学期伊始,未成年人踏上了成长的新征程。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下,未成年人数据权益保护问题愈发凸显。8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发布数据权益司法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其中,针对未成年人数据权益保护,案例明确覆盖个人信息收集与使用的边界、网络平台对未成年人数据的管理责任等关键议题。

当前未成年人数据权益保护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推动社会、网络平台、学校、家庭合力共护未成年人数据权益?

看不见的数字“黑手”

9月4日傍晚,北京市海淀区。

小学三年级学生小宇打开某学习类App准备完成数学作业,屏幕弹出“请绑定家长手机号”的弹窗。妈妈张女士没多想便输入了号码。

“开学这几天,陌生来电一下子多了起来。”张女士告诉记者,对方能精准说出小宇所在年级,专门推销各类“兴趣班”。直到偶然点开App的权限设置,她才发现,这款学习软件不仅获取了定位,还在没经过她允许的情况下,访问了手机通讯录和相册。

“没想到学习类App也会泄露信息,对方连我的收入水平都‘猜’得八九不离十。”张女士气愤地联系平台客服要求删除数据,却始终无果。

记者调查中发现,类似张女士遭遇的信息泄露问题,在未成年人触网的过程中并不少见。2025年4月22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联合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通报了67款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移动应用,其中多款教育类App在列。

截至2022年年末,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网络给未成年人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娱乐资源,有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满足未成年人的好奇心与自我实现需求,在开阔视野、激发潜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表示。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网络的多样化、隐蔽性、产业化特点,让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时的安全风险格外突出。”在皮剑龙看来,数字时代,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问题时有发生,给未成年人成长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当前未成年人数据收集普遍存在边界模糊、用途异化等问题。”皮剑龙举例说,如默认勾选隐私协议、用小字隐藏权限说明这类隐蔽侵权手段,已呈现多样化、技术化特点,“这些看不见的数字‘黑手’,正通过隐蔽手段侵害着未成年人的数据权益。”

就此,皮剑龙建议,要坚守“最小必要”原则,“作业提交只需学生姓名、班级等基础信息,严禁索要家长通讯录等无关数据。”此外他建议,平台要用更加明显且通俗的形式,向家长和孩子说清数据收集的种类、用途及保存期限。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定期抽查,对过度收集数据的平台依法整改,情节严重的暂停服务。

“只有划清数字边界、细化防护规则,让‘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清晰可见,才能把对未成年人的数字保护落到实处。”皮剑龙说。

给“分享”加道“防护盾”

“妈妈,这个人怎么知道我在哪个学校上学……”9月5日晚,江苏苏州初二学生萌萌拿着手机跑出房间,语气里满是慌张。她的手机屏幕上,一条陌生私信格外刺眼:“你穿的是XX中学的校服吧?我家就在学校附近,要不要出来玩?”

萌萌的妈妈李女士立刻拿过手机查看。她发现,在女儿常用的社交平台上,萌萌发布过12条短视频,内容多是在家弹吉他、和家人去公园玩的日常。其中一条视频里,她穿着校服站在学校门口打卡,配文“新学期加油”;另一条则在拍小猫时,无意中拍到了家里的小区门牌。

更让李女士后怕的是,她发现萌萌的账号“默认公开”了生日、地区等信息,甚至能通过“关注列表”找到萌萌的同班同学。“孩子觉得发视频是‘分享生活’,根本没意识到重要信息已经在无意中泄露。”李女士说。

随着短视频、社交软件成为未成年人的“社交主场”,信息泄露的隐患愈发突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4)》提出,除了被动提交或被搜集个人信息外,未成年人在社交网络中主动展示姓名、年龄、学校等个人信息的比例较高,隐私信息保护意识不足。

“孩子爱分享是天性,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让他们表达,但必须给这份‘分享欲’加道‘防护盾’。”全国政协委员、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在采访中表示,未成年人对数据风险的认知还不成熟,仅靠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不够,网络平台必须扛起“保护核心责任”,构建“全流程防护”机制,让孩子既能享受分享的快乐,又不必担心隐私泄露。

李孝轩进一步建议,社交、短视频类平台应强制未成年人账号开启“青少年模式”,默认隐藏生日、地区等敏感信息,且需家长人脸识别确认后才能修改隐私设置。

“此外,要加强内容筛查,利用AI技术自动识别视频、文字中的敏感信息,及时提醒用户‘可能泄露个人信息’。”李孝轩认为,平台还要完善“风险响应”,“当检测到陌生人多次查看未成年人账号、发送可疑私信时,应自动触发‘保护机制’,比如限制对方访问权限、向家长发送提醒等。”

“好的数字环境,应该让未成年人毫无顾虑地愿分享、敢分享。”李孝轩表示,“我们总在追求技术升级、算法优化,但技术再先进、算法再精准,都抵不过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把他们的接受度、舒适度当作核心考量,这样的数字防护才不是‘生硬的屏障’,而是‘有温度的守护’。”

保障数据权益,守护美好未来

作为江苏泰州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全国政协委员高金凤的日常工作里,藏着不少与数字时代相关的困惑与牵挂。

“我今天好emo啊”“看我这个周末city不city呀”……一段时间以来,高金凤发现,学生们口中的网络热词,她需要搜索释义才能“跟上节奏”;家长们的咨询更让她揪心:“孩子放学就抱手机刷短视频,作业拖到半夜怎么引导?”“有人在游戏里怂恿孩子充值,如何教他分辨?”……

这些真实的困惑,让高金凤意识到,“数字化早已融入孩子的学习生活,保护他们的数据权益、补上网络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一年多来,带着“为孩子创造安全数字环境”的初心,高金凤面向西藏、新疆、江苏、陕西等20余所学校的5000余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展开调研;与此同时,她还实地走访了成都腾讯未成年人守护营地,近距离了解孩子们在网络使用中的真实情况。

高金凤发现,未成年人在数字世界中的“防护力”明显不足:信息辨别能力弱,易轻信网络谣言;安全意识淡薄,缺乏防范能力。“更让人忧心的是,不少孩子过度依赖短视频、网络游戏,而且当自身权益受侵害时,维权意识也比较薄弱。”她说。

为了给孩子们撑起一片数字“晴空”,高金凤从校园、家庭中着手找方法。在学校,她带领师生拍摄系列短视频,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把个人信息保护、防范网络诈骗等内容融入其中;针对家长的数字监护难题,她推动开通“视频号”,定期推送“干货”。

在校外,高金凤推动学校与地方检察院合作,把反诈骗、防网暴等知识融入青少年喜欢的“剧本杀”游戏等,“孩子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识别诈骗话术、应对恶意评论。”

“除了家校发力,平台的责任也不能缺位。”皮剑龙建议,推动平台进一步优化“青少年模式”,“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调整功能适配性,同时增加风险内容自动提醒,让技术防护更贴合孩子的使用场景。”

“保障孩子们的数据权益,就是在守护他们的美好未来。”在皮剑龙看来,唯有家庭、学校、社会、平台拧成一股绳,才能真正为孩子们撑起一方安全的“数字晴空”,让他们在清朗的数字环境中安心成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