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江苏水利工程建设局把握“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重大要求,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提升水利建设管理效能的突破口,组织协同攻关填补国内技术空白,运用数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水利产业,不断提高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创新能力,筑牢国家水安全屏障。
荔枝新闻中心记者王鹏说:“在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安枢纽的钢筋云工厂,这里融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现代物流配送等技术,实现了从原材料入场、图纸智能翻样、自动化加工等等工序,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有效降低综合成本。”
淮安枢纽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关键节点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目前项目已经进入主体施工高峰期。为了确保钢筋等材料的保质保量供应,建设部门专门打造了全国水利行业首家钢筋云工厂,配置钢筋滚焊机自动化、数控钢筋弯曲中心、数控钢筋弯箍机自动化等6条全自动化生产线,提升钢筋加工自动化水平。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安枢纽项目经理蒋一波说:“加工质量得到有效保障,精度非常高;整个加工成本大幅度降低,加工成本降了30%;通过大数据计算,原来的损耗率大幅降低,从6%降低到5‰。”
淮阴水建淮安枢纽工程项目副总工丁竹青说:“我们也积极探索数字孪生工程在淮安枢纽的一些应用。比如说堤防填筑智能碾压,包括涵闸移动工厂,还有地连墙施工数字孪生系统。这些系统在国内水利行业应该也是首次应用,可以快速高效提升施工管理效率。”
滨海枢纽也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重要节点性工程。滨海枢纽位于入海水道与通榆河交汇处,建成后将维持通榆河航运、供水、满足入海水道行洪及渠北地区排涝。眼下,滨海枢纽导流导航工程土建施工已经基本结束,正为项目主体施工进行准备。项目在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全面应用BIM技术,在建设前通过电脑模拟现场主要施工过程,以“搭积木”的方式提前预判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做好充分准备。在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在建筑物内安装大量安全监测仪器设备。包括混凝土应变计、钢筋应力计、裂缝计等等,实时监测水利枢纽各部位的压力及位移变化。配合视频监控、无人机监控等手段,融合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算法进行监测监控,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建设、安全运行。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滨海枢纽安全检测项目负责人方绪顺说:“ 这些装的传感器主要是为后期运行服务的。在过流的状况下,或者过船闸的状况下,或者超标准洪水的状况下,这些边界条件都对建筑物影响是非常大的。到底影响有多大,就要通过建筑物里面装的传感器来判断。”
以淮安枢纽、滨海枢纽技术创新利用为代表,目前江苏已面向全国招募并利用创新科技成果120项,推动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江苏水利中的应用。今年全省还将深化智能水利决策系统运用,加快构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完善雨水情现代化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建设,全力加快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
记者丨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王鹏 章斌炜 罗聪懿
李泽灏 郝朦
供片台丨淮安台
编辑丨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