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我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8月28日,省政协召开助推改革专题协商会,政协委员、专家和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协商讨论,共谋改革良策、增进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合力,齐心协力助推改革任务落地落实。
以高质量调研
助力高水平协商议政
本次专题协商会不仅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助力我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落实好挑大梁责任的实际行动,也是落实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的省政协年度协商计划的一项重要安排。为开好本次会议,省政协前期进行了深入调研和精心筹备,网络议政平台同步开放,力求多层次、多渠道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
今年4月以来,省政协先后组织部分委员赴省内外进行专题调研。
在江苏,调研组一行前往苏州大学、苏州实验室、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苏州先进材料分中心和常州工学院、常州科教城、常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及有关企业,了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重点科研项目攻关、产学研深度融合、有效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情况,听取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在浙江、广东,调研组认真学习两省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人才—科学—技术—产业”全链条创新体制机制,以教育强基、科技赋能、人才引领为核心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省政协还围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课题,在南京召开调研座谈会,听取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情况介绍,了解我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实践基础,并面对面听取高校、科研院所反映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扎实深入的调研为高质量履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委员们在一线看情况、听实情、谈体会,在互动交流中深化认识、凝聚共识,帮助委员更好知情明政、深化认识思考、积极建言献策。”省政协教卫体委员会有关负责同志说。
深化教育系统性改革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会议现场,委员、专家结合前期调研和本职工作,围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聚焦深化教育系统性改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等角度,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高校是人才供给的源头活水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来源。在省政协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熊思东看来,要在一体改革融合发展中持续深化教育系统性改革。“建议组织构建校内融学大平台和环大学共创生态圈,直面劳动者高端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标准、劳动对象多样化对高校创新方向和能力的新导向等方面,汇聚资源,出台改革举措。”
“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是各学段、各部分教育分散的高质量,而是横向从教育到社会、纵向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体性、整体性高质量,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质效上。”省政协常委、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朱焱认为,可以借鉴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经验,强化统筹规划和制度设计,出台贯通培养创新人才政策,鼓励大中小学在变革学习方式、创新学习空间、联动校外资源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快大中小学贯通育人机制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延续,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动力。省政协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南京邮电大学原党委书记刘陈建议,完善“自由研究+目标导向”的科研创新生态和“企业定制+高校对接”的协同创新模式,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扩大成果转化赋权改革试点覆盖范围,打造集成果展示、需求发布、技术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上平台,更好推进校地、校企深度融合。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对高校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提出了新要求。”省政协委员、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副院长罗建光建议,布局有组织的科研模式,以项目为牵引攻关创新药物研发关键节点的前沿技术,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产业链需求牵引的高校学科链,系统化布局新兴交叉研究方向,加速基础研究向产业应用的转化效率,以高水平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对接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夯实创新发展人才根基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委员们认为,教育、科技、人才共同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只有坚持“三位一体”推进改革,从体制机制上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才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根本在人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唯有以产业凝聚人才、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反哺产业,才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省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建议,探索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推行“双聘双岗”制度。同时,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人才资源,搭建人才共享平台,为企业技术攻关、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精准匹配,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省政协委员杨吟华注意到,人工智能(AI)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已成为全球竞争焦点。他建议,构建科学高效的AI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长效机制,加强政府、高校、企业协作配合,构建“政策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协同引人育人留人用人体系,建立全生命周期的AI人才跟踪管理体系和以创新、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AI人才评价体系,为人才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教育科技事业发展既需要高层次科技人才,也需要懂教育体系改革、懂科技创新管理的人才。”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李金生建议,建设全谱系高层次人才支撑体系,强化“教育家—战略科学家—卓越企业家”联动的人才引领,设立“星期六下午茶话会”等交流渠道,搭建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机制,形成“基础人才充足、创新人才活跃、顶尖人才引领”的金字塔形人才结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方思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