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当午后被36℃的暑气裹挟,柏油路面泛着灼热的光,南京市总工会职工之家广场智能化工会驿站却藏着一片清凉。人脸识别成功的提示音刚落,送完上一单的外卖骑手小李便快步走进该驿站,额头的汗珠在空调风里瞬间凉了下来。室内,几位同行正围坐在长桌旁,有人用充电宝给手机补电,有人捧着直饮水闲聊。
这处由市总工会打造、市职工服务中心运营的24小时驿站,并非城市里的孤岛。截至目前,南京工会已建成1380多个工会驿站,其中147个完成智能化升级,24个实现全天候“不打烊”服务。
户外劳动者的“暖心小家”
作为南京首个无人值守智能工会驿站,职工之家广场智能化工会驿站的服务版图早已覆盖多元群体:除了快递员、外卖骑手、环卫工等户外劳动者能在此补给,有需求的市民也能随时进入。
为了让劳动者进入驿站更加便捷高效,智能化工会驿站设置了微信扫码、工会App扫码、人脸识别三种准入方式。当天,记者扫码走进驿站,发现这里成了集基础保障、智能守护、特色帮扶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冷热水、直饮水全天候供应,微波炉、冰箱、空调、充电区随时待命;医药箱里碘伏、纱布等常用药品一应俱全;“康乃馨服务角”还贴心地为女性劳动者准备了姜糖红茶、卫生用品等。除此之外,全方位的监控系统实时跟踪站内情况,给劳动者吃下了“定心丸”。
这样的便捷与舒适,在工会驿站中并非孤例。清晨的建邺路,另一处驿站也早早开启了服务模式——安城集团建邺路爱心驿站,清晨6时便迎来了第一批“客人”。环卫工张阿姨推着清洁车走进来,先在直饮水机前接了杯温水,又从医药箱里取了片润喉糖——夏日凌晨作业,干燥的空气总让她嗓子发紧。“以前夏天只能在树荫下将就歇会儿,现在有了驿站,能喝口水、吹吹空调,连午饭都能放微波炉热透。”张阿姨边说,边把自带的饭盒放进冰箱,“下午再来取,还是新鲜的”。
如果说清晨的驿站藏着唤醒活力的温暖,那么傍晚的驿站,则成了驱散晚高峰暑气的“避风港”。傍晚6时,晚高峰的车流正裹着热浪掠过南京新街口商圈,快递员老张骑着电动车,熟练地拐进位于长白街的工会驿站。停稳车、打开门,一股凉爽瞬间驱散了满身暑气。微波炉旁飘出热饭的香气,角落里的环卫工刘阿姨,正就着直饮水吃下最后一口馒头,脸上的汗珠渐渐被空调风吹干。
无人值守,却从未“无人照管”
据悉,仅职工之家广场智能化工会驿站自2024年9月投用以来,就累计服务劳动者3.5万余人次,如今日均接待超200人次。
不断攀升的数字,不仅印证了驿站的受欢迎程度,背后更有一套让“无人驿站”始终保持温度的维护逻辑——无人值守,却从未“无人照管”。驿站始终整洁的环境,源于“三方合力”的维护机制:保洁人员每天早晚两次巡视,清理垃圾、整理沙发靠垫;市职工服务中心管理人员和党员志愿者,每日至少2—3次上门检查设施、补充物资。从纸杯、纸巾,到药品、饮用水,从不缺位;常来的劳动者更成了“编外管理员”:有人看到充电线乱了,会顺手捋整齐;有人发现微波炉里有残留污渍,会主动擦拭干净。“这是我们的地方,当然要好好维护。”小李的话,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日常的细致维护守住了驿站的“基本盘”,而面对盛夏的极端高温,工会“娘家人”更主动出击,将定制化的清凉关怀送到一线劳动者身边。
各驿站因地制宜,把清凉与关怀打包送到一线:南京经开区翠屏广场工会驿站准备了装满洗衣用品、清凉饮料的暖“新”礼包,还同步提供血压测量、健康咨询和手机免费贴膜服务;江宁区东山街道总工会分别在万达金街、香樟园爱心驿站摆起“清凉补给站”,发放包含藿香正气水、毛巾的大礼包,同时现场解答法律援助疑问;浦口区桥林街道双垅工会驿站的冰箱里,整齐码放着盐汽水、矿泉水和冰红茶,工作人员还为劳动者送上手机数据线、手电筒等实用物品,顺带讲解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惠民政策。
从“歇脚地”到“成长加油站”
驿站里的温暖,不只藏在设施与活动里,更藏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里。
市职工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龙年除夕前一天,两名山东高中生来南京找工作,因没找到住处,在职工之家广场智能化工会驿站滞留了一夜。工作人员通过监控发现后,主动联系她们,并引导她们到市职工服务中心就业窗口登记,帮其入职了一家餐饮企业;春节后,又一位重庆小伙因没住处、找工作犯愁,连日待在驿站,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帮他对接了一家外卖配送单位入职,小伙感激地说:“谢谢工会的帮助,我会努力做好这份工作,照顾好自己,等工作稳定下来,我也会去做一些志愿服务,回馈社会,不辜负这份温暖与期望。”
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外,驿站更被打造成助力劳动者成长的平台——南京工会创新推出的“12+X”暖“新”服务日机制,让每月的驿站都有新主题、全市14家工会驿站联动送服务。
8月20日的“新业态 新权益”主题活动中,就将精准服务送到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心坎上。
六合风情街工会驿站里,心理健康课程的视频循环播放,不少刚送完货的外卖员驻足观看,学习缓解压力的小技巧;驿站另一侧的急救培训课堂更显热闹,区红十字会的老师针对户外劳动者职业特性,手把手教大家应对中暑的急救方法、用衣物临时包扎擦伤的技巧,还现场演示心肺复苏操作和AED(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流程。“我们天天在外跑,难免遇到突发情况,学会这些技能,既能保护自己,也能帮到别人。”快递员老周边练习包扎边说,还特意用手机录下操作步骤,打算回去教给同事。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迪 通讯员 宁工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