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十周年。十年来,全省各设区市因地制宜聚焦本地治理需要,扎实推进“小切口”“小快灵”立法,形成了一批首创性、引领性、标志性的法规制度成果,切实解决法治通达群众、通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早上9点,位于扬州三湾公园的城市书房里已有不少人在安静阅读,舒适的环境和友善的氛围让这里成为学习充电的好去处。从十年前建成第1家城市书房,到如今56家遍布全城,扬州在全国率先探索,把图书馆资源下沉到距离市民生活的“最近一公里”,同时,出台全国首部城市书房条例,推动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运行和服务步入法治化轨道。
扬州市图书馆原馆长朱军说:“‘条例’固化我们扬州城市书房的建设的成果和一些成功的经验,同时也解决了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增强了资金保障,明确了各个职能单位职责,社会效益非常明显。”
以《扬州市城市书房条例》为代表,十年来扬州积极开展具有“扬州印记”的创制性立法,相继出台了22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古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这些特色法规,因地制宜推动扬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了使立法更符合本地发展需求,扬州还不断拓展吸纳民情民意的渠道。
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韩方说:“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让人民群众能够参加到我们的立法的进程当中,使他们关心的问题能够反映出来。对提出建议的、被采纳的一些点子的群众发放了建议采纳证书,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45位市民发放了这样的证书,鼓励保护这样的积极性。”
十年来,在省人大指导下,全省各设区的市充分发挥地方性法规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积极开展“小切口”“小快灵”立法,按照“不抵触”原则,对国家尚未立法的事项,通过地方立法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今年5月1日,《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若干规定》正式施行,成为全国首部城市数字治理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全篇仅27条,紧扣职责分工、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数据产业、治理场景等数字治理中的关键环节做出规定,言简意赅、内涵丰富。
南京市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其刚说:“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做一部专门的城市数据治理立法。我们提出了从算力、算法、数据三个方面,我们城市的数字治理,怎么来拥抱人工智能,应该说成效是很明显的。”
全省各设区市也从各自实际出发,在公共安全、基层治理等领域不断深化立法探索,常州聚焦“外卖”安全,制定全国首部专门规范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的地方性法规;淮安围绕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问题,进行法规制度设计;南通固化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规定,泰州立法完善垛田保护,推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永续利用……十年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设区的市法规约500件。这些地方性法规为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作出补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罗聪懿 杨时盛
编辑│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朱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