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城市 > 民生经济

西南大学“桑耘”实践团赴富顺飞龙镇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时间:2025-07-15 浏览:

仲夏时节,川南桑林翻涌着翠浪。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桑耘”师生实践团走进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飞龙镇,聚焦蚕桑产业发展需求,以“文化+教育+科技”三维赋能,在传承千年蚕桑文化、点亮乡土美育星火、破解农业科技瓶颈的进程中,书写新时代青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答卷。

童真绘彩茧,乡土美育播撒未来种子

针对乡村美育资源短缺现状,实践团以蚕桑为媒介搭建科学与艺术的桥梁。7月3日,一场充满奇趣的蚕桑农文旅科普研学活动在飞龙镇蚕桑特色文化馆展开:孩子们在“大学生导师”的生动讲解中,了解蚕卵、幼虫、蛹、成虫四阶段生命密码,指尖轻触不同发育阶段的蚕茧标本,感受生命蜕变的奇妙。

令人欣喜的是,洁白的蚕茧化作画布,稚嫩的笔触勾勒出彩虹、星空与田园牧歌;在服饰创作环节,少年们以素白布料为底,撷取桑叶脉络、蚕茧莹润为灵感,用丙烯颜料晕染出金色向日葵的立体、蓝色蝴蝶的灵动;轻纱缠绕成飘逸云袖,麻绳编织出古朴衣襟。

当这群“小小乡村设计师”身着亲手制作的五彩霓裳,在飞龙镇首届蚕桑祈蚕礼的舞台上迈出自信步伐时,闪耀的不仅是创意的火花,更是蚕桑文化滋养下茁壮成长的新苗。这种“扶智+扶志”的精准培育,正回应着乡村振兴对本土化人才的深切呼唤。

古艺焕新机,文化赋能为产业铸魂

为破解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脱节难题,实践团以当地首届蚕桑祈蚕礼为支点,构建文化赋能产业的新范式。在蚕桑技艺互动展区,千年丝路文明与桑葚琼浆、桑芽云茗、飞龙蚕茧等“飞龙四宝”深加工产品展开时空对话;桑叶拓印、蚕茧画、蚕丝扇、扎染工坊内,年轻学子带领村民将缫丝、剥茧等传统工艺转化为可触摸的文旅商品。

古礼祭祀中“初献丝帛,二献金茧,三献章服”的庄严仪式,与现代桑葚酒、蚕丝被等同台展示,清晰勾勒出“桑—蚕—茧—丝—旅”全产业链的文化基因。活动吸引大批村民游客参与,既推动蚕桑文化从田间走向大众视野,更激活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池春水”。这种根植乡土的文化创新,为产业振兴注入不可替代的软实力。

智汇解难题,科创火种点燃发展引擎

面对蚕桑产业“科技支撑薄弱”的发展痛点,学院专家团队直击核心问题。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蚕学系主任王茜龄教授、青年教师成国涛、周围等带领实践团学生深入农户养蚕房、收茧站及桑园,诊断蚕病频发、蚕茧质量不稳定、桑树病害等产业痛点;通过近百份问卷精准锁定农户技术需求。

随着飞龙镇政府与学院签署《飞龙镇蚕桑农文旅建设规划服务项目技术服务合同》《博士团蚕桑产学研基地建设服务项目技术服务合同》两项技术服务合同,科技助农从“短期帮扶”升级为“长效赋能”。

7月4日下午,学院专家团还围绕蚕病预防、桑树护理等关键技术,开展专题讲座与现场指导,将实验室的前沿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实用技术。

同学们在调研中淬炼本领,村民们在学习中坚定科学养蚕的信心,科技的种子在桑田间生根发芽,为蚕桑产业提质增效、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提供了坚实支撑。

双翼共成长,青春乡情交织振兴路

飞龙镇的桑田沃土,成为青年学子绝佳的实践课堂与能力淬火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本质,是构建“需求—实践—成长—反哺”的闭环生态,青年学子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战中,深化专业认知、锤炼实践能力、厚植“三农”情怀;乡村则收获科技赋能的硬支撑、文化创新的软实力与未来人才的薪火相传。这绝非单向输出,而是相得益彰的双向奔赴。

如今,飞龙镇的桑树年轮正刻下新的印记,校地协同的种子已然破土成林。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将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持续深化“高校+地方”合作模式,以更坚定的步伐、更创新的思维、更深厚的家国情怀,与乡村大地同频共振,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里,共同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振兴新篇!(文/鲁萍 李佳丽  图/魏铭 尹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