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四川省达州市通川青脆李在市场上掀起了一阵火热风潮。这颗带着乡土清香的鲜果,凭借一口爆汁的清甜口感与实打实的优良品质,成了消费者争相追捧的“夏日宠儿”,作为通川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青脆李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更成为串联农村改革、产业升级与文旅融合的关键纽带。
如今,通川区青脆李产业向全链条、高附加值方向迈进,一颗青脆李,撬动三亿大产业!交出一份“小果子撬动大产业”的乡村振兴答卷。
从“小果子”到“大产业”
今年通川区青脆李产业再传捷报:全区种植面积稳定在4.1万亩,预计总产量可达3.8万吨,总产值突破3亿元,较去年实现稳步增长。这颗酸甜可口的“小果子”,已成为带动数千农户增收的“大产业”,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在凤北街道双鱼湖社区,脆李丰收的喜悦挂在每一位农户脸上。“今年产量达700万斤,产值约5000万元,比去年增产不少!”双鱼湖社区纪委书记张翠难掩兴奋。曾经,这里的脆李只是少数农户的零散种植,规模小、销路窄,如今通过土地流转,社区盘活边角地、空闲地、撂荒地等零散土地,种植面积扩展至4000亩,“环凤脆李”品牌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热销,让双鱼湖社区跻身“乡村振兴示范村”。
无独有偶,在北山镇点兵村,当地田丰巴山青脆李种植基地采用“基地+农户+电商”模式,种植1000余亩脆李,涵盖通川脆李、蜂糖李等多个品种,今年预计产量60万斤,产值超400万元。“通川脆李口感好、品质硬,在陕西市场很抢手,每年收多少卖多少。”常年驻点收购的陕西客商王先生的话,道出了通川脆李的品质底气。
品质为基,宣传助力。近年来,通川区加大网络推广力度,通过创意短视频让青脆李频频“出圈”。从零散种植到规模经营,从本地售卖到全国热销,通川青脆李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多元销售模式和精准品牌推广,3亿元总产值的背后,是通川农业提质增效、农户增收致富的坚实步伐。
从“乡村果园”到“特色景区”
随着青脆李产业的蓬勃发展,通川区正以“果香为媒”构建农文旅融合新生态。当一颗颗饱满圆润的脆李压弯枝头的时候,不仅吸引各地客商驱车抢购,更催生出“采摘游”“乡村体验游”等新业态。
沿着凤凰山沿线“彩虹果岭”一路向北,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单一的果树,而是被艺术唤醒的乡村。旧房穿上了五彩“新衣”,各种主题的3D彩绘让墙面变成立体画卷,李子在墙上“挂果”,蝴蝶仿佛从画中飞出一般。田间地头不再只有劳作的身影,更充满游客的欢笑声。
游客蒲先生带着孩子摘得不亦乐乎:“刚摘的青脆李咬一口汁水直冒,孩子边摘边吃,说比超市买的甜多了,这才是真正的田园乐趣。”
“我们不仅要卖好李子,更要让游客留下来,深度体验。”凤北街道党工委书记高俊信心满满,“围绕这片彩虹果岭,我们正着力打造‘可看、可摘、可玩、可购、可食’的农文旅融合链。精心策划春潮赏花、夏韵采果等季节性亮点,常态化运营的特色乡土市集汇聚人气,通过引入的农事体验项目,如认养果树、参与传统农耕、酿李子果酒、制李子果干等,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农耕文化。目的是真正把‘果园变景区’,让农民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能实现多点增收,共享融合发展的红利。”
从“改革试点”到“振兴实效”
通川脆李的蓬勃发展,绝非偶然的果实,而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升级、文旅共生、改革赋能的生动注脚,这颗小小的脆李承载的不仅是农户的致富梦想,更是通川探索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据了解,接下来,通川区将在凤北街道、罗江镇等地系统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聚焦“中华李村”通川脆李农旅融合示范园建设、“中华李村”通川脆李智慧产学研融合示范园项目、“中华李村”通川脆李文创产业园示范项目、通川农产品品牌提升示范项目四大示范项目,以机制创新为核心,围绕乡村发展重点,打破发展瓶颈,让乡村焕发勃勃生机。
“这四大示范项目是通川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我们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让脆李产业从单一的种植销售向‘产学研旅文创’全链条发展转变。”通川区委农办专职副主任汪良平介绍道,“比如农旅融合示范园建成后,游客可以体验摘李、品李,还能参与脆李主题的农事活动,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增收。”
当产业根基在改革中愈发稳固,当文旅融合让乡土价值持续释放,通川脆李成了激活乡村经济的“金钥匙”。通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随着农村综合性改革的不断深化,通川区将以脆李产业为支点,撬动更多特色产业崛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出更璀璨的篇章。(尹国胜 唐军 文/图 通川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