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七点,重庆某出入境办证大厅灯火通明。市民李女士牵着刚考完试的女儿步入大厅,窗口民警微笑相迎:“材料齐了?这边请。”不过二十分钟,护照申办流程一气呵成。“晚上七点来办证,娃考完试我下班,刚好凑上!”李女士的难题,曾是多数上班族共同的焦虑。
民有所呼,警必应之。面对暑期激增的出入境证件办理需求与民众“时间困局”的突出矛盾,重庆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引领,将群众需求作为行动坐标,打出了一套破解“办证难”的服务组合拳。156场“夜间专场”、智慧预受理系统、手语专窗等20余项创新举措密集落地,成效斐然:群众平均等候时间从60分钟锐减至30分钟以内,暑期业务受理量同比大增35%。
第一招:时间解缚 服务矩阵昼夜不息
“上班没时间、请假扣工资”曾是李女士等上班族的心病。如今,“夜间专场”精准回应了这一痛点。考试季落幕,重庆全市42个出入境窗口在17:00-20:00时段累计增开156场夜间专场。数据显示,夜间专场累计接待群众4100余人次,受理各类出国(境)证件近3500证次,既满足了“下班办”需求,又缓解了日间拥堵。
服务时间轴的延伸不止于此:工作日午间,各窗口“不打烊”,确保当日取号群众业务当天办结。针对团体需求,如渝北区某中学百余名师生集中办理港澳通行证,专窗服务启动,5个工作日全部高效办结。校方代表感慨:“原本担心影响教学进度,专场服务让我们省时又省心。”服务时间无断点,折射出“勤政务实”的作风转变。
第二招:智慧赋能 数据跑腿省时省心
在“智慧预受理区”,市民刘女士通过智能终端,仅用8分钟走完受理流程:“以前排队填表要1小时,现在按提示几步搞定!”这正是重庆出入境打破数据壁垒、流程再造的成果。全市建成的3个“智慧预受理区”,将现场等候时间压缩50%。渝中区市民王先生深有体会:“手机上填好资料,到现场直接办,又快又方便!”
智慧预约系统则巧妙引导错峰办理,以“数据跑路”替代“群众盲排”。智能导服机器人、电子屏与“流动导办岗”组成服务矩阵,高峰期日均精准服务650人次。南岸区导办员小张道出心声:“群众不熟流程,我们多走一步,他们就少等一刻。”科技与人力交融,让高效服务更有温度。
第三招:精细织网覆盖“特殊群体”需求
“5分钟就办完所有手续,坐轮椅16年,第一次觉得办证这么轻松!”江北区的夏阿姨在一体式无障碍采集终端前激动不已。民警的全程陪伴,让她感受到服务触达的深度。
重庆出入境将老年人、听障人士等群体作为服务改进的“风向标”。手语专窗配备专业翻译民警,暑期已服务十余人次。听障青年小陈在手语民警协助下更换护照后留言:“第一次不用纸笔交流,感觉被理解,心里暖暖的!”
银发通道则无微不至:专窗配备老花镜、放大镜、急救箱,“助老专员”全程一对一辅助。九龙坡七旬张大爷办理港澳通行证时,系统自动调用有效照片,10分钟完成办理。老人竖起大拇指:“省了重新拍照,高效!”
绿色通道更是“急事急办”的生命线,24小时为紧急需求护航。某外贸企业需紧急派员赴国外处理订单,高新区出入境窗口2小时内办妥护照,为数百万元订单赢得时间。据统计,暑期通过绿色通道加急办理证件2075件,用速度诠释了“群众事无小事”的庄严承诺。
“组合拳”背后:效能跃升与作风焕新
“暑期夜间专场太及时”、“手语服务真贴心”、“没想到这么快”——留言簿上的高频词,是民心最真实的回响。
服务组合拳带来效率跃升:等候时间减半,业务量激增35%,智慧手段释放巨大效能。队伍作风同步焕新:民警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作为”,高峰期无怨加班,民辅警并肩担当。群众满意的背后,正是“把群众事当自家事”的无声践行。
重庆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出国境证件受理支队支队长郑颖表示,这套组合拳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回应群众关切的生动实践。未来将持续聚焦群众所需所盼,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警务运行模式,不断提升公安新质战斗力,为重庆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的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