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眉山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美丽眉山建设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会上,眉山市生态环境局、青神县人民政府、眉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眉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眉山市水利局、眉山市委农办、眉山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一一解读《规划》。其中,青神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向煊锋展示的三张照片引发关注。油菜花田与城市天际线交融、岷江碧波荡漾、萤火虫栖息地生态修复的影像,成为解码这份4万余字《规划》的视觉密码。跨越12年的生态蓝图,正通过“七美”建设体系,将东坡故里的诗意栖居转化为可量化的生态指标。
据了解,这份由眉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编制的规划,构建起“三步走”战略框架:2027年基本形成绿色发展格局,2035年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样本。《规划》突出“三大战略定位”——都市圈生态屏障协同区、成渝绿色制造强市、“天府粮仓”升级版,34项具体指标覆盖空气质量、水质达标率、森林覆盖等关键领域。
“这不是简单的环保规划,而是城市发展范式的根本转变。”市眉山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志翔在解读时说,规划创新引入“生态资产负债表”概念,要求各区县建立自然资源台账,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可量化的发展资本。以青神县为例,其萤火虫栖息地修复工程已纳入生态资产目录,为后续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数据支撑。
在发布会上,青神县三张照片的时空叙事最具感染力。第一幅城市与油菜花田交融的画面,折射出“五美乡村”建设理念。市住建局数据显示,通过“微田园”改造计划,城区边缘已建成12处农业景观示范区,既保障农业生产又提升城市颜值。农业农村部门同步推进的“天府粮仓“升级行动,使全市高标准农田占比提升至78%,粮食产能连续三年增长。
第二幅岷江碧波图背后,是长达八年的治水攻坚。市水利局负责人展示的监测报告显示,岷江水质连续四年稳定在Ⅱ类标准,流域内发现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种。创新实施的“河长+检察长+警长”三长联动机制,使17条重点河流实现全天候智能监测。值得关注的是,规划提出将岷江航道生态化改造纳入长江经济带战略,计划投资23亿元建设生态护岸工程。
第三幅萤火虫飞舞的影像,揭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青神模式”。林业部门通过精准测算萤火虫栖息地的光照、湿度阈值,在城区保留生态缓冲区。这种“留白式开发”理念已写入《规划》文本,要求新建项目必须预留一定的生态空间。目前,全市观测到的候鸟种群较五年前增加21种,黑颈鹤等珍禽重现黑龙滩湿地。
《规划》的系统性体现在“七美”协同推进机制。据经信部门披露,作为成渝地区首个提出“全产业链碳足迹管理”的城市,眉山将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建立碳账户体系。首批试点的通威太阳能基地,通过工艺革新使单晶硅生产能耗下降。“这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市经信局总经济师张彦说,“规划”明确2027年规上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全覆盖目标。
在城市更新维度,住建系统正在构建“15分钟生态生活圈”标准。规划要求新建社区必须配置雨水花园、垂直绿化等生态设施,老旧小区改造增加海绵城市指标。在东坡区某试点社区,建筑外墙的智能滴灌系统使绿化用水节约40%,屋顶光伏满足公共区域80%用电需求。
面对2035远景目标,眉山创新提出“生态合伙人”制度。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乐军表示,将设立生态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EOD项目开发。首期启动的岷江生态廊道项目,已引入中节能等企业参与水环境治理与文旅开发。规划特别强调数字赋能,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将接入物联感知设备,实现污染源“云上溯源”。
“这些画面不仅是生态答卷,更是给未来眉山人的家书。”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萤火虫栖息地到智慧零碳工厂,从千年农耕文明到现代生态治理,这座苏东坡笔下的“坤维上腴”之城,正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美丽眉山篇章。(王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