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四川雅安宝兴县迎来冷水鱼产业里程碑——总投资1.7亿元的冷水鱼全产业链项目正式落地。该项目依托当地优质冷水资源,规划建设年产5000万粒虹鳟发眼卵的种苗繁育中心及年产能6000吨的陆基生态养殖场,构建“种苗研发-智慧养殖-精深加工-渔旅融合”四位一体的产业格局,标志着我国虹鳟种业自主化迈出关键步伐。
种源攻坚战:三十载磨剑打破国际垄断
“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虹鳟种质资源库。”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徐革锋研究员介绍,团队历时30年攻关培育的二个虹鳟新品种,填补国产虹鳟种源空白。目前国内90%虹鳟发眼卵依赖进口的局面将被改写,项目达产后可满足全国40%以上种苗需求,虹鳟种业“卡脖子”难题迎来破局曙光。
生态智造场:循环水系统缔造5倍产能
据了解,项目采用全球领先的RAS循环水养殖模式和配备智能化物联系统,实行“零污染排放”,既生态安全,又节能环保。这套集成智能温控、水质监测、自动投喂的数字化系统,使单位水体产能较传统模式提升5倍,且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宝兴县农业农村局高波局长说:利用12℃恒温冷水资源,真正实现“以水养鱼、以鱼护水”。
全链革新路:三产融合催生“游购娱”新经济
项目规划显现全产业链“野心”:三期将建成7000吨级加工中心,开发刺身、烟熏等10余类深加工产品,配套建设四星级渔业园区。更富想象力的是渔旅融合布局——沿“川版独库公路”打造三文鱼主题驿站,串联研学体验、美食民宿等业态。“明年游客可现场观摩三文鱼繁育,体验从鱼卵到刺身的全过程。”县文广旅局负责人描绘着产业蓝图。
闲置资产盘活记:小水电旧址变身“聚宝盆”
在项目第一期施工现场,原小水电退出场地正焕发新生。通过政企合作模式,数十亩闲置土地转化为现代化养殖工厂,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项目建成后,村民既可参与庭院养殖,还能在加工车间就业。”驻村书记徐定勇指着施工蓝图介绍,项目将创造200余个岗位,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预计户均年增收万元以上。
依托得天独厚的冷水资源,宝兴县正书写着生态价值转化的新答卷。从种业突围到三产融合,这条“科技鱼”游出的不仅是产业新赛道,更承载着山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层次变革。 (王建明 何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