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为“红色软黄金”的红阳猕猴桃,横切面沿果心有紫红色线条呈放射状分布,似太阳光芒四射,色彩鲜艳,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卓越的口感而闻名。在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黄土镇万亩猕猴桃基地里,AI智慧选果线已成为红阳猕猴桃选果“军师”。
AI选果线:猕猴桃的“智慧体检中心”
在安州区黄土镇西部猕都基地,一条银色分拣线正以每分钟600个的速度“吞吐”猕猴桃,光谱分析仪、糖度检测仪等设备如同“火眼金睛”,精准识别果实的糖度、重量、瑕疵。“过去人工分选全凭经验,现在AI技术让品质一目了然!”黄土镇西部猕都猕猴桃集散中心负责人金华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感慨。而这背后,离不开政协委员的“穿针引线”。
“我们调研发现,传统分选方式导致商品果率不足60%,既浪费资源又影响品牌。”区政协委员蒋金瀚坦言。2025年,他联合农业界委员提交《关于规范“生产+销售”促进猕猴桃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推动镇政府整合200余万元项目资金引入AI智慧选果线。如今,这条生产线不仅将分级合格率提升至90%,还让“精品果”身价翻倍,带动果农户均增收1.2万元。
“政协委员真是帮忙给我们的果园装上了‘科技大脑’!”黄土镇西部猕都猕猴桃集散中心负责人金华竖起大拇指。
田间问诊室:猕猴桃的“健康护航站”
“过去种猕猴桃,最怕碰上‘疑难杂症’!土壤板结了咋办?叶子长斑了咋治?商贩来收果总挑刺,说是果型不匀、糖度不够,可咱农民哪懂这些门道?”镇政协工作联络组组长阮芸芸回忆起去年的调研直叹气。通过走访农户、收集社情民意,委员们发现,土壤改良难、病虫害防治弱、种植技术散成了果农的“三大心病”,直接导致优果率上不去、卖不上好价钱。
2024年以来,镇政协工作联络组聚焦社情民意中反映的土壤、病虫草害等种植难点,陆续召开“把脉猕猴桃产业”的小微协商会3次。10多位农技专家、种植能手、销售商贩围坐一桌,从“地怎么养”谈到“病怎么防”,从“肥怎么施”说到“果怎么管”,最终碰撞出“建个‘安乐猕乡’专家诊所”的金点子。镇里整合资源,在核心种植区搭起5间“诊室”——土壤环境与营养分析室摆着精密检测仪器,病虫害绿色防控诊断室挂着病虫害图谱,还有专门教修剪整形的“整形美容室”、测糖度定品质的“糖度诊断室”、教电商直播的“销售咨询室”。
如今,政协委员带着农技站的专家、种了二十年猕猴桃的“土秀才”轮流“坐诊”,果农拎着病枝、端着土样就能来“看病”;更热闹的是“田间课堂”,专家们挽起裤脚,在果园里现场示范剪枝、授粉,手把手教果农认病虫害。“专家讲座+田间课堂”一年办了30多场,上千名果农成了“学生”,连邻镇的种植户都打听着来“取经”。
诊所的“疗效”看得见:300多亩果园搭起了避雨大棚,雨水少了,裂果率降低了;推广的2项病虫害综合防控新技术,让农药用量减了三成;最让果农开心的是,今年挂的果子又大又匀,糖度普遍超过16度,收购商排着队来订货。“以前碰上问题干着急,现在有了‘专家诊所’,打个电话专家就到地头!”种植户宋丽荣掰着指头算道,“我家5亩园子,今年优果率从60%涨到85%,一亩多赚3000块!”
委员心声:让科技与土地“双向奔赴”
“猕猴桃产业升级,关键要打通科技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牵头AI智慧选果线项目的蒋金瀚委员道出心声。从AI智慧生产线协商会到专家诊所建设协调会,政协委员们架起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桥梁。
种植大户黄娟感慨:“以前觉得政协委员离得远,现在他们带着专家、资金直接到地里解决问题,心里踏实!”从“有病乱投医”到“按方开药”,从“靠天吃饭”到“科技提质”,夕阳下,AI分选线仍在高效运转,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果园里,政协委员正以“智”提“质”、以“新”破“局”,安乐猕乡的猕猴桃正沿着“科技路径”,向着更甜、更优的方向生长,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猕”好篇章。
(赵兴明 李嫣 文/图 安州区黄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