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川金佛山麓,生态警长李宗明正带着徒弟姜羊洋穿梭在方竹林海中。这位有着36年巡山经验的“森林通”,脚步仍如当年般矫健。他的故事,正是重庆公安探索生态警务机制、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缩影。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金佛山拥有地球同纬度最完好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却也曾面临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双重考验。近年来,重庆市南川区公安局以“生态警务”为笔,在绿水青山间书写守护答卷,探索出一条“专业带动、全警行动、部门联动、群众发动”的生态治理新路径。
从“单打独斗”到“全域共治”
2023年,南川公安立足区域生态安全,创新“金山卫士”生态警务运行模式,构建“12345”总体框架:以党建品牌统领,融合“山林警长”“河库警长”两项职能,组建生态警长、专家、义警三支队伍,打造警务站、警务室、联勤点、科普基地四类阵地,健全数据联通、隐患联查、执法联合、行刑联动、边区联防五联机制。全区141名生态警长扎根一线,年均徒步巡山护林近1000公里,成为守护生态的“前沿哨兵”。
“过去查案常因部门壁垒受阻,现在‘警+N’机制让线索流转提速30%。”生态警长程照生提及一起滥伐林木案时感慨。公安与林业部门联动固证,检方提前介入,最终将隐藏于10余个林区的非法采伐者绳之以法,并推动全区出台《建设工程砂石土资源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堵住监管漏洞。2024年,南川生态类案件移送数同比增157%,“4·29”非法采矿案更获评全市行刑衔接典型案例。
从“铁脚板”到“千里眼”
在金佛山生态警务指挥室,无人机传回的热成像画面正锁定两名深夜进入林区的可疑人员。“行动!”生态警长罗京通过“环保数字化应用系统”调度,队员迅速出击,当场查获非法捕猎工具。这套整合10部门数据、汇聚2.3万路视频的智能平台,让隐患感知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预警”。
6000余路林火监控、3500路公安自建水域视频、10000余路共享部门监控,这些数据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2024年,江津区局通过无人机巡防发现并处置森林火灾隐患12处,查处违规用火行为18起;南川生态快检实验室配备便携式水质、土壤检测仪,累计在200余起案件中快速锁定证据。
从“旁观者”到“主人翁”
“过去觉得保护生态是公安的事,现在我们是‘生态义警’。”头渡镇村民老周展示手机里的巡山记录。南川公安整合护林员、村社干部、经营主体等力量,组建12支生态义警队,形成“1+1+N”(1警+1警务助理+N名社会力量)防控网络。2025年,生态义警协助查处涉林案件23起,游客违规行为处置时间缩短至1小时。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也愈发显著。金佛山178环线带动沿线900余户农户开办农家乐、民宿,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2338.1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0.2%;“金佛山方竹笋”“南川大树茶”等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超6亿元,生态惠民的“乘数效应”持续释放。
三年来,南川生态警务交出亮眼答卷:森林覆盖率稳居高位,黑叶猴等珍稀物种数量稳中有增;涉林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34.4%,破案率上升17.6%,重特大生态事件“零发生”;2024年督促10余家污染企业缴纳生态损害赔偿金730余万元,修复土地超1000亩。
“生态警务不仅是执法,更是生态价值的转化器。”南川区公安局负责人表示。从“五维体系”破解“五难”困局,到构建“四动”工作格局,南川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模式,将生态保护融入发展血脉。如今,金佛山的云海依旧,林海更茂,这条由智慧和汗水浇灌的“绿色长城”,正见证着中国式现代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王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