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如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

2个回答

流执子之手 2025-07-12 01:12:40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维系宗法制。

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

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经济

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经济,其经济规模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领先于世界。在历史上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战争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经济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具有相同的周期。

明(明朝前期实施海禁,后来隆庆开关,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清以来,中国固守农业经济,而西方世界在同一时期率先实现了工业革命,中国经济遂落后于西方。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原来保守的农业经济体系受到了西方世界的极大挑战。

中国效仿西方发展工业的过程,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后至中日战争开战前夕已顺畅发展,尽管其间受到内外因素的多重干扰。尔后直至中日战争和国共战争的结束,中国始有较为长期的和平发展时期。

暗香初醒 2025-06-29 23:43:12
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俘。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的兼并战争所造成的战俘开始不再被大批地杀掉或者吃掉,而是被当成没有自由的奴隶来像牲口一样驱使。而本部落的人则是自由人,尽管可能很穷。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国家出现的早期。这个时期,能够成为国家的地方还很少,到处都是部落,而强大的国家经常征伐周围部落,这就带来了大量的奴隶。比如商朝,不仅依靠大量奴役来作为国家的主要劳动力,还大量杀掉奴隶当作人牲来进行祭祀。
到了周朝,实行分封制以后,天下相对太平,战争大量减少,因而奴隶的来源越来越少,不断消耗以前的奴隶的后代的存量,新的奴隶数量逐渐不能补充原有奴隶的损耗。到了战国时期,虽然战争又开始频繁,可这个时候的贵族已经习惯用徭役的形式来驾驭平民,包括被征服土地上的平民,而不是再把他们当作牲口一样圈养起来。这样的统治方式,让被征服土地上的平民享有些许自由,所以反抗度大大降低,统治成本也随之降低。加之儒家等思想的产生,社会文明程度逐渐提高,奴隶逐渐不再是社会的重要构成,社会劳动力逐渐以享有一定自由的依附在土地上的农民为主,中国就从奴隶社会进入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封建社会。
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封建社会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从制度上将,秦以后中国就不再是封建制度了,而是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