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中国古代史上的封建社会始于战国时期,终于清朝鸦片战争前,历时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战国、秦、汉时期:这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阶段。战国时期,奴隶制逐渐崩溃,地主阶级崛起,通过变法与兼并战争形成了“战国七雄”。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汉朝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出现了“文景之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国家分裂,军事集团割据一方,但同时民族融合也在加强,如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孝文帝的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这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隋朝统一后,通过均田制和赋役改革推动经济繁荣,大运河的修建促进了南北交流。唐朝在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后进入鼎盛,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加强。然而,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败。
辽、宋、夏、金、元时期:这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宋朝出现了租佃关系的普遍发展,元朝统一后实施行省制度,但也伴随着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这一时期的民族政权并立,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明、清时期:这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明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有所发展,但明朝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迹象。清朝前期国力强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但中后期政治腐败,经济矛盾加剧,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和清朝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