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D大调第35号交响曲「哈夫纳」K.385 (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DVD自压,16bit/48kHz无损音质
这部作品的起源与萨尔茨堡的哈夫纳家族密切相关。哈夫纳家族在当地颇具影响力,莫扎特与他们的联系可以追溯到早年。家族中的老齐格蒙德·哈夫纳曾任萨尔茨堡市长,在莫扎特一家早期的欧洲巡演中提供过支持。1776年,莫扎特为哈夫纳家族的玛丽·伊丽莎白·哈夫纳的婚礼创作了一首广为人知的小夜曲,也就是后来的「哈夫纳小夜曲」。几年后,1782年,当小齐格蒙德·哈夫纳即将获得贵族头衔时,莫扎特再次接到委托,为这一仪式创作音乐。这次的请求通过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传来,时间是1782年7月20日。当时莫扎特身处维也纳,生活异常忙碌。他不仅要教授学生,还要赶在7月28日前修改歌剧《后宫诱逃》的乐谱,同时面临与康斯坦茨·韦伯婚姻相关的诸多压力。尽管如此,他依然接受了委托,分段将乐谱寄回萨尔茨堡。这部最初的作品是一首小夜曲,带有引子进行曲和两个小步舞曲,但由于时间紧迫,历史证据表明,莫扎特可能未能按时完成,仪式上也未必如期演奏了这部作品。
然而这部小夜曲并未就此停留。同年12月底,莫扎特决定在维也纳的一场音乐会上使用其中的部分乐章。他要求父亲将乐谱寄回,并着手对其进行改编。他去掉了引子进行曲和一个后来失传的小步舞曲,同时在第一和第四乐章的木管部分加入了两支长笛和两支单簧管,以增强乐队的音响效果。经过这些调整,小夜曲被改编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哈夫纳」交响曲。1783年3月23日,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次公演,演出获得了成功。莫扎特对这部匆忙创作的作品质量感到惊讶,甚至称其为“绝世之作”,足见他对改编成果的满意。
「哈夫纳」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标记为“热情的快板”(Allegro con spirito),以4/4拍写成。莫扎特曾叮嘱父亲,这个乐章要带着“火热”的风格演奏。乐章采用奏鸣曲式,开头齐奏的音响看似慢板引子,但第四小节的节奏变化迅速揭示了快板的本色。主部主题欢快而充满活力,副部主题在旋律与节奏上与主部相近,带有海顿单主题奏鸣曲的影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莫扎特在呈示部结束时去掉了重复记号,这在当时的奏鸣曲式中并不常见,但在他早期的几部交响曲中也有类似处理。展开部较为简短,先短暂暗示D小调,随后转入F♯小调,最后通过一连串属七和弦回到D大调,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基本延续呈示部的素材,只在过渡段略作调整。整个乐章以热烈的D大调基调贯穿,结合节奏鲜明的对位主题,营造出庆典般的氛围,又不失细腻的层次感。
第二乐章是G大调的“行板”(Andante),以2/4拍写成,与第一乐章的热烈形成鲜明对比。这个乐章由木管乐器引入优雅的旋律,带来宁静而舒缓的感受。它的结构是简化的奏鸣曲式,主部与副部主题在性格上相近,但伴奏节奏有所不同:主部以十六分音符为基础,平稳而从容;副部则转为三十二分音符,更显活泼。展开部被一段简短的木管合唱式段落取代,小提琴与中提琴的切分音伴奏为这段音乐增添了特色。这个乐章的旋律流畅而精致,既有轻松的氛围,又不失细腻的情感表达,仿佛让人暂时从第一乐章的喧闹中抽离,沉浸在片刻的宁静之中。
第三乐章是D大调的小步舞曲(Menuetto),以3/4拍写成,紧接着是一个A大调的三声中部(Trio)。小步舞曲部分明亮而轻快,与第二乐章的缓慢形成了对比。全曲基本保持forte力度,但当出现IV级和vi级和弦时,莫扎特特意标记为piano,制造了旋律与力度的微妙变化。三声中部紧随其后,没有停顿,直接从D大调过渡到A大调。它同样采用三部形式,整体以piano力度为主,但在某些小节中加入了渐强和突强,带来动态上的起伏。相较于小步舞曲的明快,三声中部更为流畅,莫扎特在此自由运用了半音阶,增强了旋律的表现力。这两个部分相辅相成,既保留了舞曲的典雅,又通过细腻的处理增添了个性。
第四乐章标记为“急板”(Presto),以2/2拍写成,是整部作品的高潮。莫扎特建议这个乐章要“尽可能快”地演奏,充分展现其活力。乐章采用奏鸣曲—回旋曲式,开头安静而轻快,但第九小节突然转为全奏的forte,令人耳目一新。整个乐章充满了动态变化与意外的休止,结尾处还加入了一段明亮的装饰音段落,为作品画上精彩的句点。这个乐章与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以及《后宫诱逃》中奥斯明的咏叹调有相似之处,反映了他将戏剧性元素融入交响曲的风格。尤其是在节奏的突变与休止的运用上,乐章始终保持着令人期待的紧张感与惊喜。
这部作品虽说最初是为特定场合而作,但莫扎特通过改编赋予了它更广泛的吸引力,使其超越了单纯的应景音乐,成为一部富有生命力的交响曲。木管与弦乐的配合、对位手法的点缀,以及节奏与力度的变化,都让这部作品在听觉上层次丰富,既有华丽的表面,也有幽默与活力的内核。
立即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