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2019年10月12日,冯时老师在武汉图书馆做题为“重拾中国文化”的演讲。
大家好,我是艾伦·麦克法兰,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 之前分享了关于活着的意义,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很多人都回避的话题:死亡。 死亡和税收是人生的两大确定性。现在全球变暖、战争,都让死亡这个话题更靠近我们。当然,我的年龄也让这变得更现实——也许只是一次跌倒或心脏病发作,我就走了。 但死亡本身从未让我特别担心。像许多人一样,我真正害怕的是死亡的方式。正如济慈所说:"于午夜时消逝,无一丝痛苦",这是理想的死法。我希望能有尊严地、无痛地离开。 我已经过了精彩的一生,不相信会因为我做过的事而受到永恒惩罚。一些佛教僧侣曾开玩笑说我可能是某个菩萨转世——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是终结了。 但其他人的死亡就不同了。随着年龄增长,老朋友、父母,甚至比你年轻的人突然离世,每一次都是震撼。有些亲近的人去世会让你感到内疚,觉得本可以做更多。当你听到某首音乐或闻到某种气味时,对那个人的回忆会突然涌回。 我应对死亡、让自己不朽的方式,是通过我的工作。我不断写作、做项目、教学生,希望他们能传承我的思想。虽然我的肉体会消失,但我模糊地希望在50年、100年、500年后,人们会说“啊,我读过他的书”。当我把几卷自传寄给我的前导师基思·托马斯时,他说这些会让我不朽——这是我能得到的最高赞誉。 显然我最害怕的死亡是我妻子莎拉离世。如果她先我而去,我不知如何应对,理想情况是我们一起离开。现在的死亡变得更加孤立,缺少仪式感。英国人的葬礼一直相当个人主义。重要人物有盛大仪式,普通人则不会。原因很简单,许多社会有盛大的死亡仪式是因为需要重新安排社会结构,而在我们社会里,老年人的死亡几乎没有涟漪效应。 在尼泊尔,没人害怕死亡——没有天堂地狱,来世就是没有痛苦的今生。在日本和中国的佛教仪式中,也很少有肉体死亡后灵魂持续存在的概念。 最后想分享一个很美的想法。人类学家里奥·福琼研究的杜布隆岛民让死者逐渐消失:头骨先放在壁炉架上,几年后移到花园棚子里,棚子满了再移到海边,等海浪冲走。死者会变成海蛞蝓继续存在——虽然不再被辨认,但并未完全消失。我很喜欢这样的方式,随着时间推移,我希望最终能变成一只非常帅气的海蛞蝓。
大力洗筹,必有后手
很有趣的现象。充份理解、尊重大陆人民看大罢免的观点。
【Kings and General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ObI_i72RU4&list=PLaBYW76inbX7ohi5Dz_U5d8inHnC8jsSS&index=15 ————————
该系列定位“内功心法”,未来选题方向会很宽广,不限题材,不限片种,分享一切我觉得好的视听! 道阻且长,感恩陪伴!希望这个系列能让你更敏锐! 别愣着,先点个赞再说!
对人类而言,中世纪最重要的事件是什么?中世纪有三道超级智力难题分别在印度、中国和欧洲被破解,它们是?为什么阿奎那融合希腊理性和基督教信仰是现代科学的基础?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能迅速地抛弃落后愚昧的传统风俗的底层原因是什么? 这一期将一一揭晓……
韩心怡 民诉暑期带背第28天——证据 大家继续加油哦!
【硬核拆解】戴高乐为什么差点死在自己人手里?法国战后真实困局
【高中语文必修上】7.《短歌行》精讲
童年缺爱的大人,如何重新学习“社会化”?
【物理奥赛】光学基础教程 第八讲 -- 多光束干涉仪(FP干涉仪、He-Ne谐振腔)
介词系列2-详解 of - from 的本意和延伸意
知识综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