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神经科学领域,微小的线虫(C. elegans)正成为探索大脑奥秘的重要工具。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与神经科学系副教授丹尼尔・科隆・拉莫斯(Daniel Colon Ramos)的研究团队,就通过这种线虫,深入探究了突触的细胞生物学机制与动物行为之间的关联。他们的研究不仅揭示了突触如何形成和维持,还解答了经验如何改变突触以影响行为的谜题。 为何选择线虫?从海龟的本能到线虫的“学习能力” 拉莫斯的科研兴趣源于对动物行为的好奇。例如,棱皮龟从孵化起就知道向海洋爬行,成年后还能回到出生地产卵—— 这种本能行为与经验记忆的结合,让他思考:神经系统的结构如何支撑这些复杂行为? 相比海龟,线虫(C. elegans)体型微小,却是理想的研究模型。它的神经系统结构简单且完全已知,每个神经元的连接方式都被绘制出来,且具有遗传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线虫也有“学习能力”:它没有天生偏好的温度,却能根据生长环境“记住温度—— 在15℃生长的线虫会倾向于低温环境,而在25℃生长的则偏爱温暖区域。这种基于经验的行为改变,为研究突触与行为的关系提供了绝佳案例。 如何“点亮”特定神经元?转基因技术的妙用 图片 要研究特定神经元和突触,首先需要“看到”它们。拉莫斯团队通过构建转基因线虫实现了这一点。具体来说,他们向线虫的性腺注射特定 DNA(即“转基因”),这些 DNA 会在下一代线虫中表达,从而标记目标细胞。 图片 转基因的核心由三部分组成: 启动子:一段 DNA 序列,决定基因在哪些细胞中表达(例如仅在特定神经元中启动)。 cDNA:编码蛋白质的 DNA 片段,决定要表达的蛋白质类型。 探针:如绿色荧光蛋白(GFP),让标记的细胞在显微镜下可见。 通过这种技术,研究者能在活体线虫中特异性标记单个神经元(如感知温度的 AFD 神经元及其下游的 AIY 中间神经元),清晰观察它们的形态和突触分布。 GFP:让细胞“发光”的革命性工具 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发现是生物学的重大突破。它源自水母,能在蓝光激发下发出绿色荧光。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将 GFP 与目标蛋白结合,就能追踪蛋白质在细胞中的位置。 这一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多位科学家的贡献:下村脩(Osamu Shimomura)纯化了水母中的荧光蛋白,道格拉斯・普雷舍(Douglas Prasher)找到编码 GFP 的基因,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lfie)首次将其用于线虫标记,罗杰・特谢(Roger Tsien)则改造出不同颜色的荧光蛋白,极大扩展了其应用。如今,研究者能同时用多种颜色标记不同细胞或突触结构,直观观察神经连接。 突触:神经连接的“关键节点”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连接点”,分为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接收信号)。拉莫斯团队重点研究突触的两个核心问题: 发育中如何形成和维持:突触的正确定位是神经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确保动物的本能行为稳定。 经验如何改变突触:突触的可塑性使动物能通过学习调整行为,但过度灵活可能破坏基本功能。 为研究突触,团队标记了突触相关蛋白(如突触小泡蛋白 RAB-3),通过荧光观察突触的分布模式。例如,正常神经元的突触集中在特定区域,而突变体的突触分布异常,这为揭示突触形成机制提供了线索。 从细胞到行为:如何关联? 研究者不仅观察细胞结构,还通过行为实验将突触功能与动物行为联系起来: 细胞特异性干预:利用启动子在特定神经元中表达毒性蛋白(如胱天蛋白酶),杀死目标细胞后观察行为变化。例如,杀死 AFD 神经元后,线虫无法再根据温度调整行为,证明该神经元对温度感知至关重要。 实时监测神经活动:通过钙传感器(如 GCAMP6)监测神经元活动。例如,AFD 神经元在温度超过生长环境时会被激活,揭示其作为温度传感器的功能。 遗传学:破解突触机制的“钥匙” 要找到调控突触和行为的基因,团队采用了遗传学方法: 正向遗传学:从异常表型(如突触分布异常或行为缺陷)出发,通过诱变筛选突变体,再定位突变基因。 反向遗传学:从已知基因出发,通过敲除或突变,观察其对突触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基因定位技术(利用不同品系线虫的 DNA 差异),研究者能精确定位影响突触形成的基因。例如,他们发现神经胶质细胞分泌的 Netrin 蛋白能指导突触前膜的定位,揭示了胶质细胞在突触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这一发现颠覆了“突触定位由突触后神经元决定”的传统认知。 结语 拉莫斯团队的研究展示了如何利用线虫这一简单模型,结合转基因技术、荧光成像和遗传学,揭开突触与行为的奥秘。从突触的发育形成到经验依赖的可塑性,这些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神经系统的理解,也为探索人类大脑功能和相关疾病提供了重要参考。
迈克尔·塔尔博特(Michael Talbot)是一位极具前瞻性的作家,从小便频繁经历超自然现象,如外星接触、念动力(telekinesis)与灵异事件。这些经历促使他不断追问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所认为的“现实”到底是什么? 他将一生都投入到这个谜题的探索中,并最终在其代表作《全息宇宙》(The Holographic Universe)中提出惊人理论——宇宙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种由意识投射而成的全息结构。在这个模型中,意识塑造现实,一切万物互相连接、相互影响。 然而,在这本书出版仅一年后,塔尔博特却突然离世,留下无数未解之谜。他的思想至今仍在影响着那些试图理解现实本质的人们。
原作者:The Paint Explainer 翻译/校对:双玥
人民万岁!艾公说的太透彻了!
《十分钟速通教材》之初一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6大知识点秒杀课后作业!考试一分不丢!
为何列宁用盗版马哲成功打了天下?【重解马哲教科书 5】
“听说是每秒五厘米哦!”“什么?”|日语小说精读(第1期)|星海诚《秒速五厘米》
泰柬冲突-柏威夏寺之争,泰国老嫂子与柬埔寨糙汉子抽刀开片,东南亚版 “上炕打架”,泰柬冲突的前世今生
伊朗与以色列的冲突全纪录:从秘密盟友到中东死敌的70年恩怨|阁楼研究室|默薇
警惕A股3700点回踩!高位股减仓,切换低位赛道,严格风控!
知识综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