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历史课本测评,公知出的教科书,长什么样子?
乌克兰化:20世纪20-30年代,苏联“本土化”政策在乌克兰开始实践,这是为了增强少数民族对苏维埃政权的信任,要吸引当地居民参加管理,也要让苏维埃的法院、行政、经济等等机关尽可能熟悉当地居民的语言、风俗和生活方式。特别强调了一切机关里要有足够熟悉乌克兰语言的工作人员,今后还要使一切工作人员能以乌克兰语言交谈(*1919年12月2日俄共(布)第八次党代会通过的《关于乌克兰苏维埃政权》的决议),1920年春还成立了乌克兰化的专门委员会,之后让党员学乌克兰语,还设立了乌克兰语检查员,但这些检查员发现,哪怕精通乌克兰语,这些党员也更喜欢说俄语,只有在知道检查员在场的时候,才会秒换乌克兰语。乌克兰化进展很慢,因为大多数人习惯俄语,于是苏共又规定公务员在规定时间内学会乌克兰语,学不会直接免职。当时乌共中央第一书记克维林多次表示对乌克兰化的担心,担心这可能会成为“彼得留拉”的乌克兰化,他甚至主张顿涅茨克和克里沃罗格州脱离乌克兰。当时的第二书记列别德认为,这些举措会让党乌克兰化,应该让乌克兰文化和俄罗斯文化自由竞争,哪种赢哪种就是主文化。但之后,苏共中央还是颁布了《苏维埃机关立即全面进行乌克兰化的措施》决议(克维林被免职,卡冈诺维奇上任),包括出版物、公文、会议、党校授课都用乌克兰语,每个党员都要学会乌克兰语,并且要监督落实情况,“乌克兰意识”是担任各种职责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那几年,基辅甚至禁止所有俄语出版物。这些举措,直接让本土民族党员人数大增,乌克兰语得到广泛推行,促进乌克兰民族教育发展,特别是东乌克兰地区,1917年基本没有乌克兰语学校,到了1920年代末97%的乌克兰族孩子都能用乌克兰语学习,在敖德萨,乌克兰族学生不到三分之一,但所有学校也都乌克兰化了,特别是高等教育,乌克兰学生比例显著增加,乌克兰民族精英得以建立。剧院、无线电广播、电影制片厂都用乌克兰语,乌克兰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俄罗斯剧院了。而且,有些民主主义者在教育部任职。后果当然是,他们一边大力推广乌克兰本土化,一边镇压民族倾向分子。到了1938年,总算通过了一个决议叫《关于乌克兰语学校必须学习俄语》。可是已经晚了,连之后的乌克兰总统库奇马都说,如果没有当时的“乌克兰化”,就不会有之后独立的乌克兰。
立即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