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茶圣陆羽,宿命般的一生
《新唐书·陆羽传》:“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
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
《陆文学自传》:“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
始三岁茕露,育于竟陵大师积公之禅院。自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子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授孔圣之文。”
“天宝中,郢人酺于沧浪,邑吏召予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守,见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之俗亦异焉。后负书于火门山邹夫子墅。”
《唐才子传·陆羽传》:“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天宝中,州人酺,吏署羽伶师,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
“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卒。”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二 列传第六十二:“……齐物与右相李适之善,适之为林甫所构贬官,齐物坐谪竟陵太守……”
“……上元二年五月卒,辍朝一日。诏曰:‘故金紫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兼宗正卿齐物,宗室珪璋,士林桢干,清廉独断,刚毅不群。历践周行,备经中外,威名益振,忠效弥彰。三尹神州,一登会府,擒奸掩钩距之术,恤狱正喉舌之官。遂令调护储闱,再登师傅,从容宾友,师长官僚。桑榆之时,壮志逾励;松柏之性,晚岁常坚。天不慭遗,奄然殂谢,念亲感旧,深轸于怀。宜锡宠章,载光营魄。可赠太子太师。……”
《全唐文》卷四十三:“颜真卿《金紫光禄大夫守太子太傅兼宗正卿赠司空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李公神道碑铭》:……公遂贬竟陵郡太守。时陆羽鸿渐随师郡中,说公下车……”
《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传·陆羽传》:“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诏拜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卒。羽嗜茶,著《茶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祀为茶神。”
《煎茶水记》:“陆子(陆羽)为茶学之圣,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天门县志》:“(崔国辅)临别,赠陆羽白驴一头、乌犎牛一头、槐木书匣一个。”
《陆文学自传》(《全唐文》卷433):“至德初,秦人过江,予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
皎然族谱:颜真卿《湖州石柱记》明确记载“长城县有谢安墓”,结合《吴兴历官记》,谢安五世孙谢夷吾任长城令时将谢安墓迁至当地,家族遂定居长兴。皎然在《五言赋得谢墅送王长史》自注“其墅即昼七代祖吴兴守旧居”,考诸史书,谢朓(皎然七代祖)曾任吴兴太守,而谢朓是谢安玄孙谢裕之孙,非谢灵运直系。
《唐国史补》卷中(《太平广记》卷412引):“代宗闻积公禅师的饮茶习惯:‘非渐儿所烹不饮’,遂召积公入宫测试。”
《智积品茶》(转述唐代笔记《记异录》):“老衲早年嗜茶,幸有小徒陆羽侍奉。他离寺后,贫僧以白水为饮二十余年。”
《新唐书·颜真卿传》:“阴料丁壮,储廪实,佯命文士泛舟饮酒赋诗。禄山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
《旧唐书·颜真卿传》:“十七郡同日归顺,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万,横绝燕赵。”
《杼山妙喜寺碑》:“真卿遂立亭于东南,陆处士以癸丑冬十月癸卯朔二十一癸亥建,因名之曰三癸亭。”
《新唐书·隐逸传》:“大历十年,颜公为陆羽营青塘别业,羽自号‘桑麻翁’。”
李季兰年龄考:《唐才子传》称李季兰“天宝间以诗名”,若生于713年,则天宝年间(742-756)她正值30-40岁,与“诗名远播”记载相符。同时,《唐才子传》记载,(李季兰)晚年居湖州,与皎然、陆羽游。《太平广记》引《玉堂闲话》载其幼年咏蔷薇事(约719年),若生于713年则6岁作诗合理。同时,皎然生于710年前后,朱放生于715年前后,李季兰与二人有过感情,李季兰生于713年,符合逻辑。同时,在《陆文学自传》中,从未提过他与李季兰的感情之事。
《项王碑阴述》中,颜真卿记载离别场景:“克期首路,竟陵是谂”,陆羽是竟陵人,颜真卿以竟陵指代。
《舆地纪胜·复州》:“覆釜洲在竟陵县西禅寺,即唐陆羽隐居之地”。
《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四:“(癸未)隐士陆羽卒。”癸未年即贞元十九年(803年)。
立即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