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出圈的西游故事,都不是偶然 | 《浪浪山》是顺势而非媚众
《浪浪山》包括《中国奇谭》更近的血缘关系也许在于《非人哉》、《罗小黑》这样的国漫番剧,不只是说2D画风,更是因为制作方式所决定的,究竟是以编剧取胜还是以特效和融资为核心的制作模式,带来的根本性不同。但毕竟它的前提是「神话」,所以我想放到西游的历史里去看。
从有互联网的那一天起,对《西游记》官场编制的黑暗解读就养活了无数的营销号,这也不算空穴来风,毕竟原著在立意的时候就埋了很多讽刺的笔墨。如果说这个最大的IP已经被挖了太多遍,专攻《西游》这块的世界观、又做得有模有样老少咸宜的作品,《浪浪山小妖怪》其实是头一遭。
观众很清楚主人公们可以“逆袭”,但也就是三脚猫野狐禅,这种钉死的前置条件,构成了它和一般燃漫的本质性不同。《浪浪山小妖怪》的监制说他们是在找「作者没写的空隙」,是对《西游记》的「补写」——其实每代人都在干这件事!写这期视频稿的时候,读了白惠元老师的《英雄变格:孙悟空与现代中国的自我超越》(纯学术风格,感觉像本蛮有趣的博士论文),除了视频中提到的材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民国滑稽小说」里出现的西游二创文学,孙悟空游大上海、坐电车、路遇耍猴戏的,甚至还有跑到火星上这样的科幻桥段,以及唐僧受困大烟馆之类的情节,真的是哪里只要有中国人,哪里就有对西游的借用、解构和重构。此外张怡微老师的小书《情关西游》也很值得一读,对“心猿意马”等等这些的解读都很精道,推荐给感兴趣的盆友们,我公众号几年前也写过repo~
立即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