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 数字中国

数博对话 |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郑小林:以AI Agent为代表的技术浪潮是一次范式革命

时间:2025-08-25 浏览:

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简称数博会)将于8月28日在贵州贵阳启幕,在此之际,特别邀请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郑小林教授,围绕AI技术创新、金融智能化实践、大模型安全、数博会价值及高校教育转型等核心议题进行分享,为产业与技术发展提供专业洞见。

问:您曾提出“算法创新+合理算力”是突破AI卡脖子限制的核心,您认为当前国产算法与算力的平衡之道是什么?

郑小林:算法创新是提升AI性能的关键驱动力。在国产算力受限的当下,更需通过MoE模型优化、模型智能调度等技术,挖掘现有算力潜力。而算力优化并非追求规模扩张,而是靠精细化管理与架构创新实现最优配置,比如分层缓存、混合精度训练、端云协同计算等。

尤为重要的是国产算法与硬件的软硬协同优化——需针对国产芯片特性优化算法与计算框架,例如8月21日推出的DeepSeek-V3.1据说采用UE8M0 FP8精度格式,这一专为AI计算设计的存储格式适配国产芯片,能在保障计算精度的同时,大幅降低对芯片算力和内存的需求。

归根结底,我们需要构建覆盖芯片、框架、模型、应用的自主可控AI生态体系。

问:您在《智能金融:AI驱动的金融变革》报告中预测“以LLM为中心的操作系统将推动计算范式向意图式转变”。请问在信贷决策、投研尽调等场景中,AI Agent将如何替代人类完成复杂任务?

郑小林:传统计算范式要求用户明确知道“如何操作”来实现目标,而意图式计算只需用户表达“想要什么”,系统会自动理解并执行复杂任务链。

在金融领域,这意味着:信贷审批从人机审核材料转变为自然语言描述需求;投研分析从编写复杂查询语句转变为直接提问研究问题;风险控制从配置规则引擎转变为描述风险偏好。这种转变的核心是LLM作为操作系统底层,能够理解人类对金融服务的意图,并协调各类专业工具和数据平台完成复杂的金融任务。

以信贷决策为例,传统信贷决策依赖静态规则和评分卡,而AI Agent构建的动态评估系统实现了根本性变革。浙江大学和金智塔联合研发的多模态信息融合Agent,可同时处理结构化数据(财务报表、征信记录)、非结构化文本(经营描述、行业分析)、图像数据(经营场所、生产设施)、流式数据(社交媒体、供应链信息);联合金融科技机构研发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还能通过持续学习更新借款人风险画像。

但需明确,意图式计算不是简单地用AI替代人类,而是构建人类与AI协同进化的新生态——让金融专业人士从繁琐的信息处理中解放,专注于策略制定与复杂案例处理。

问:面对数据投毒、对抗攻击、模型窃取等风险,在金融等高敏领域,您认为该如何构建“攻防一体”的安全框架?

郑小林:我认为金融等高敏领域的安全框架,必须构建一个内生于数据、模型、应用全链路,且融攻防于一体的深度防御体系。金融场景的高敏感性要求系统不仅“挡住攻击”,更要具备“免疫能力”。这意味着安全不是部署阶段的“附加项”,而是贯穿数据准备、模型训练、应用部署全生命周期的“核心属性”,框架核心是“纵深防御”与“动态对抗”。

具体可分为三层:一是数据层防护,构建可信数据空间与高质量数据集;二是模型层防护,打造抗攻击、透明可解释、鲁棒、公平、韧性的AI模型;三是应用层防护,建立“精准且可控”的安全护栏与持续监测响应的自恢复应用体系。

问:作为浙大教授,您认为高校教育应如何适应Agent驱动的技术浪潮?

郑小林:作为一位身处科研与教学一线的教授,我深切地感受到,以AI Agent为代表的技术浪潮不是一般的工具革新,而是一次范式革命。它要求高校教育必须进行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层重构。高校教育绝不能只是被动地增设一两门课程,而应主动重塑人才培养的体系,以适应甚至引领这场Agent驱动的智能时代。

Agent的出现,使得知识的获取、整合乃至初级应用变得高度自动化。因此,教育的核心价值必须实现三大转变:从“知识存量”竞争转向“思维增量”竞争,从“个体学习”转向“人机协同”学习,从“技能培养”转向“素养塑造”。因此,高校需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机制、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改革。浙江大学在2024年获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教材研究),在潘云鹤院士的带领下出版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开设了“人工智能基础A/B/C”系列通识课程;浙江大学持续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与“学”变革,成立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研制推出《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以数智化赋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面对Agent驱动的浪潮,高校教育的应对之策不是小修小补,而是一场彻底的“范式转移”。

问:2025数博会以“数聚产业动能 智启发展新篇”为主题,从您的专业视角看,数博会在推动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郑小林:我连续参加了好多届的数博会,从最早的大数据主题到数据交易,再到更大的数据要素、数据资产、数据流通,到现在的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数博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

今年的数博会是为数据要素化技术(如数据治理、数据资产化、高质量数据集加工等)和AI大模型(尤其是国产开源和垂直行业模型、Agent)提供展示和验证的平台;也是连接数据供给方(政府、央企)、技术提供方(科技企业、AI公司)、应用需求方(金融、政务、工业等)及资本方,促进数据、技术、市场、资本高效对接的舞台;将强力推动AI与数据要素在具体产业场景的深度融合与落地应用,实现降本增效和价值转化。

本次大会的成果,将进一步证明,随着政策的完善、技术的迭代、应用场景的深化以及安全信任体系的构建,数据要素必将在更广阔的范围释放其价值,驱动各行各业迈向智能化新阶段。(林梦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