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的赵先生(化名)一天洗澡时发现,自己小腿前侧多了几块不痛不痒的褐红色的斑片。他想应该是“老年斑”或不小心磕碰留下的瘀青,便没放在心上。
几个月过去了,这些斑点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数量增多,颜色变成黯淡的褐色,皮肤似乎也变薄、凹陷,他这才觉得不太对,就去医院查了查。
经过相关检查,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副主任中医师周迪夷告诉赵先生:“这不是普通的老年斑,而是非常典型的糖尿病性胫前斑,是你的皮肤在替身体发出‘警告’!”
医院供图
原来,赵先生本身就有2型糖尿病,十年了,只是没想到还会发展到皮肤上。医生说,其实,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小腿上都会发现一些特殊的症状,它们看似普通,却可能是血糖“失控”的信号!
比如皮肤出现异常信号,高血糖会导致皮肤脱水、神经病变,引起异常瘙痒;小腿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褐色或暗红色斑块;小腿毛发突然稀疏或脱落,提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比如感觉不对,有不明原因的刺痛、烧灼感或麻木感;就像蚂蚁在腿上爬的异常感觉;对温度、疼痛等感觉变得迟钝。
另外,小伤口超过两周不愈合;容易发生感染,甚至出现慢性溃疡。
这些都是血糖失控了。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小腿呢?医生解释,胫前部位是人体组织中相对“偏远”和“末梢”的区域,皮下脂肪薄,血管网络相对稀疏;小腿前方位于身体最前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受到轻微的、难以察觉的磕碰和创伤(比如撞到桌角、椅子腿)。
医生提醒,即使不痛不痒,也要高度重视!糖尿病性胫前斑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它会自行消退和再生。但它的出现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警示意义。每一个“胫前斑”,其实都是一次微小的创伤,由于血管脆弱和修复失败留下的痕迹,是皮肤局部微血管已受损的信号。
一旦发现小腿出现不明原因的、不痛不痒的褐色斑片,尤其是双侧都有时,应及时咨询内分泌科或皮肤科医生,明确诊断,避免误以为是普通瘀青或老年斑而延误病情。
目前没有专门针对胫前斑的特效药。治疗的根本在于全面控制血糖。只有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长期稳定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通常<7%),才能从源头上延缓微血管病变的进展,减少新皮损的发生。这是最核心、最有效的措施。
日常生活中尽量小心,防止小腿磕碰。穿衣方面,选择宽松、柔软的棉质裤子,避免衣物过紧摩擦皮肤。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用力搓洗小腿皮肤。
确诊胫前斑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次全面的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包括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神经功能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其他可能存在的并发症。
潮新闻 记者 孙燕 通讯员 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