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紫云镇雪楼村的6座银色大棚内,返乡创业的董伟正带着20余名乡亲抢种西瓜苗。这个曾在外务工的农民,用三年时间打造出了年收入超25万元的特色种植基地,带动周边群众在“甜蜜事业”中增收致富。
2月11日清晨,棚外,20多名乡亲正排队领取今日的瓜苗——这批承载着致富希望的种苗,已在雪楼村西瓜育苗棚培育了50天。在占地面积20亩的标准化温室大棚里,一株株嫩绿的西瓜苗整齐排列。10名村民正弯腰铺地膜、插苗培土,动作娴熟有序。
“这批西瓜苗全是村里自育的品种,现在下苗,五一前后就能抢鲜上市。”种植户董伟抹了把额头的汗珠,指着大棚内忙碌的景象介绍道。今年他种植的麒麟、甜王、美都三个品种西瓜,预计产量可达20万斤。
作为返乡创业示范户,董伟的种植基地蕴含着现代农业的“科技密码”。采用全棚地膜覆盖技术,配合农家肥科学配比,成活率稳定在92%以上;自主培育的瓜苗抗病、抗寒性强、瓜型圆润;大棚能确保昼夜温差控制在7℃以内,这正是西瓜积累糖分的黄金区间,糖度监测数据显示可达13.9度。
产业兴旺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惠民账本。每年育苗、移栽、授粉等农忙时段,基地会招收周边村庄留守劳动力,仅栽瓜苗和管理就发放劳务费3万余元,算上辣椒栽培,劳务费可达8万余元。
雪楼村村民刘慧英掰着指头算:“早上七点就来上工,中午还能回家,一天能挣百十块,栽苗期干够20天,加上后期管护,两个月能挣5000块,赶上打工收入了。”
从打工者到致富带头人,董伟的经历折射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三年前,他返乡创业,在村“两委”支持下建起6座大棚。如今,他已成为十里八乡闻名的“西瓜状元”。翻开他的种植日志,密密麻麻记录着品种试验数据。经过三年摸索,他的“瓜椒轮作”模式日趋成熟,秋种植辣椒、早春改种西瓜,年收入突破25万元。
雪楼村党支部书记任永红透露:“在董伟示范带动下,雪楼村西瓜、辣椒、草莓种植面积两年扩大2倍,西瓜上市时,客商的货车总是排队。”
“下半年准备扩建3座联动温室,到时候带着更多乡亲在土地上种出‘金疙瘩’。”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发展,从“提篮叫卖”到订单农业,随着5月上市季临近,这位新农人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