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赋能河南农业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

若田新闻网

2025-01-27 来源:环球网

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是加快农业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肩负中国粮食安全的重任。但从农业大省走向农业强省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以科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为河南建设农业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与需求

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创新与变革农业新质生产力发轫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未来农业的转型过程,通过科技应用、模式变革、产业融合升级等形式,实现农业由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的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开发与保护并重: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挖掘需要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设施装备、无土栽培、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使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的依赖性逐渐降低,但农业仍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产业,逃脱不了自然生产要素的限制。因此,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开发不能脱离土地要素,需要保护好土壤环境和生态系统。

资源禀赋的先决性: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资源禀赋类型、丰裕度、组合和质量来决定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竞争力。例如,海南五指山以南区域为现代农业育种提供了“天然大温室”,我国在这里建立了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

创新主体的多元性: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多个方面。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是创新的中坚力量。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能力不同,会产生资源禀赋、信息获取、抉择响应的差异,从而表现出对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的接受意愿与应用程度的分化。

科技赋能河南农业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路径

加强农业高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要加强农业高科技创新,推动颠覆性创新技术应用、多要素渗透融合和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培养。

培育标志性成果:河南省是种业大省,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应立足于种业实际,正视选育技术短板,围绕小麦、玉米、棉花、生猪、鸡、牛等主要农作物和畜牧品种,在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方面创建育种技术新体系,培育突破性新品种。

高能级平台引领:依托中原农谷、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研发平台,提升在主要农作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原始创新能力。结合基因组学、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科学新技术,构建智能分子育种体系。

创新团队建设:各平台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组建科研平台和团队,大力支持领军人才牵头组建跨单位联合、产学研协同、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团队。实施高端人才靶向培育项目和青年英才筑基扩增项目,培养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科带头人。

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转化为生产力。要加强核心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融入大市场,转化为新动能。

开展社会服务:通过校地校企合作,推动合作协议落实落地,积极与农业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为企业量身定制关键技术方案,解决企业重大技术难题。

创新农民科技培训:打造“学校+政府”的培训模式,构建“学校+基地+田间”三级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依托“头雁”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训等项目,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培训工作,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优化要素配置:综合考虑河南省粮食供需形势、区域自然资源条件和粮食生产基础,以优化要素配置为核心,探索推进“周年多熟吨半粮万元田”新模式,在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推动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深化农业数字化改革

数字化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展农业大数据应用、农业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推进农业装备升级,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构建农业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农业数据跨区域共享,提高数据采集和利用效率,降低数据使用成本。

搭建农业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数字化,稳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种植、农业管理的深度融合,推广无人机等新型装备实行全自动播种、灌溉、收割,提升农业产业化效率。

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绿色低碳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应有之义。要提升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应用绿色低碳的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实施农业生产节能减排行动。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促进资源循环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生产物料的循环利用,推进生物有机肥的广泛使用,推广秸秆还田和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探索低碳减排路径:在农田灌溉用水、农药喷洒、害虫防治等方面探索生产过程低碳减排新路径,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做好乡村布局规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排放治理、垃圾收运处置等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作者系黄淮学院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邵莲芬 张新民)

基金项目:2025 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智库研究专项课题《以科技创新驱动河南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研究》(2025ZKYJ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