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以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越来越多的小型公共开放空间、闲置地被打造成环境优美的“口袋公园”,实现了“出门见绿、移步进园、处处有景”的美好生活愿景。
截至目前,淇滨区已建成“口袋公园”、小微绿地40余个,城区绿地率提升至46.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9平方米,全面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这些“口袋公园”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绿色,更成了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社交的好去处。
在“口袋公园”的建设过程中,淇滨区坚持精准谋划,统筹抓好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城市闲置地、裸露土地、道路节点、道路转角等空间,合理布局建设“口袋公园”,并注重植物多样性,优先选用乡土植物,构建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
同时,该区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将其巧妙融入“口袋公园”设计,通过增设文化景观、更新苗木、补植花卉及彩叶植物等方式,对老旧绿地进行适老适幼化改造。改造后的公园不仅提升了文化品位,也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精致建设、匠心打造是淇滨区“口袋公园”建设的鲜明特色。根据每个“口袋公园”的场地条件,淇滨区科学规划交通流线,营造出空间尺度适宜、公共设施配套齐全的城市景观,并积极推行“公园+”模式,将公园建设与公厕、体育健身、无障碍设施等便民服务有机融合,打造了“公园+淇河书屋”“公园+科普教育”“公园+中水湿地”“公园+体育健身”等特色项目。
如今,华夏游园、海棠园、樱花园、怡乐园等40余个“一园一特色”的街头游园已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精细管护是巩固提升淇滨区“口袋公园”建设成效、确保其长效运行的关键。为实现长效运行目标,淇滨区着力健全管理制度体系,修订完善管理办法及相关规章制度,强化巡查督查机制,构建常态化、多层级管理架构。通过组建专业管护队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有效提升管护人员的技能水平。
下一步,淇滨区将持续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增设适老化设施及儿童活动区,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绿地空间。同时,深化“公园+”模式,推动“口袋公园”与社区生活圈、商业服务、文化体验等多元功能有机融合,让小小“口袋”装满民生幸福,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