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箱子封得再严实点,以免路上铜器之间发生磕碰。”12月18日,河南省襄城县麦岭镇欧营村海鸥乐器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着打包发货,负责人欧阳廷如正在一旁督促。
欧阳廷如是襄城县麦岭镇欧营铜器的第五代传承人。据他介绍,欧营铜器制作技艺始于北宋,兴于明清,广泛用于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及节庆节日等场合。铜锣定音技术性最强,通过敲击锣片,凭听力找出内部松紧不一致处,小锤敲打修整,反复听、反复打,最终确定音色、音调。特别是最后一锤,要有深厚的功底,用力恰当,才能定音准确,有“千锤打锣,一锤定音”之说。
2021年7月,欧营铜器制作技艺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国内市场,欧营铜器是戏剧舞台、曲艺表演和音乐演出的必备之选;而在海外,它们更是远销韩国、美国及东南亚、欧美等地,年出口额持续增长。
“现在临近春节,订单量更是激增,我们30个工人正加班加点地赶工,争取早点将铜器送到客户手中。”欧阳廷如介绍称,目前,该公司在电商平台上都开设了店铺,更多的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到相关产品,年产量已达到80余吨。
据了解,欧营村现有匠人500余名,售出的铜器年产量高达200吨。目前,欧营铜器积极参加各种文化展览和演出活动,在舞台上尽情展示着“欧营铜器”的魅力,为未来的市场拓展铺平道路。
如今,欧营铜器蜚声海外,已经成为襄城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欧营村匠人们对技艺的坚守和传承。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让这项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赵鑫 闫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