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龙门,伊水中流,东西两岸绿意盎然。那守望了1400多年的卢舍那大佛,微笑俯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已近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谷雨时节,气温渐升,这里却给游人一种悠悠清凉之意。
文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透过文物,观众可以“穿越”到当时的时代,感受到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也能沿着这条脉络回归到一脉相承的现代。
龙门石窟,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寺遗存,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期间最具规模与优秀的造型艺术,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龙门石窟不仅是古代艺术的宝库,更是多元文化共融的典范。守护瑰宝,传承文明,以文化为引,研学为行,龙门石窟研究院组织公益社教活动进展览馆,在学习和传承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探索多元文化的融合创新,激发旅读者的学习兴趣,感受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据介绍,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不断致力于石窟的文化研究、保护与弘扬工作,并在青少年研学课程的开发上进行了诸多创新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效。
结合自身社会教育职能,依托现有的学术成果与通俗性读物,龙门石窟研究院精心推出了《尘封石刻 真容再现》《魏唐神韵 泥塑金刚》《彩绘纹样 鱼跃龙门》《威武石狮 护法祥瑞》《神圣之美 玉洁莲花》等有深度、有趣味的研学课程,涵盖景区沉浸式研学、文物除尘、拓片、彩绘、泥塑、折纸等形式。
所开发研学课程寓教于乐,带领青少年研修文物保护的古今智慧,领略千年石窟艺术之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截至目前,已成功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学生参观访问,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成人研学课程方面,针对文化深度游需求,龙门石窟还开放21个特窟,推出可以近距离鉴赏石窟寺艺术的特窟探研,由专业研究人员组成研学专家团,带领研学团员走进洞窟,近距离进行石窟寺艺术鉴赏与交流。
龙门石窟研究院的这些举措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让文物蕴藏的宝贵价值活了起来,也让观众在游学中坚定了文化自信。(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