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揭榜挂帅”项目——高产高油极早熟春油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启动会暨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内蒙古研究院咨询研究项目“北亚油谷”产业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研究推进会在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召开。自治区科技厅、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农业领域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农业科技攻关与产业战略升级,为内蒙古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这一主题,就保障国家油料安全、推动北亚地区油料产业协同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内蒙古室韦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高产高油极早熟春油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项目成功入选2025年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生物技术专项,成为全区生物技术类六大专项中唯一入选的农业企业。该项目由王汉中院士领衔攻关。项目将重点突破春油菜品种早熟性、含油量与适应性协同提升的技术瓶颈,通过分子育种、田间试验及产学研协同创新,培育适合内蒙古及相似生态区的高竞争力油菜新品种。在本次会议上,王汉中院士详细介绍该项目已取得的阶段性技术成果。
“依托年创制10万份双单倍体(DH)系的强大生物育种技术平台,首创了‘BT+EB’育种理论和技术体系,开创了高纬度寒地油料作物育种新模式,成功培育出5个全生育期仅需100天的高纬度特短生育期高产高油春油菜新品种,其中‘北亚油1号’表现最为优异,较当地主栽品种平均单产高93%,且具备优异的耐寒性,苗期可抵御-5℃低温,完全适应北亚地区特殊气候条件。其品质符合国际双低优质标准,预计项目全面实施后,将培育出3-5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为促进内蒙古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油料安全提供科技支撑。”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院士王汉中。
此次同步推进的由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牵头的“北亚油谷”产业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研究项目,将充分依托北纬45度以北地区油料产业发展潜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国及我国北方省份的油料产业发展潜力,积极探索构建中俄蒙跨境农业合作机制,进而共同构建起“北亚油谷”桥头堡和科创中心,助力内蒙古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油料产业集聚带的战略举措。
“额尔古纳作为我国春油菜主产区,每年稳定种植110万亩油菜,占呼伦贝尔总产量的65%-70%,而呼伦贝尔又贡献了内蒙古80%的产量。在这里打造‘北亚油谷’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种植规模集中,另一方面区位优势明显。我们采用王汉中院士提出的生物技术加生态育种新理论,培育出既适合本地,也适合毗邻国家地区种植的品种。按照规划,未来将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开发耕地种植油菜和大豆,通过当地口岸实现原料进口和就地加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教授李子钦。
目前,额尔古纳市正以“北亚油菜大豆科创中心”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北亚油谷”战略实施,充分发挥春油菜主产区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计划在2027年前实现2-3个特短生育期新品种的产业化应用。同时将深化与俄罗斯、蒙古国在油料作物育种、种植和加工等领域的跨境合作,共同开展品种选育和技术推广。依托口岸区位优势,构建集科研育种、跨境种植、保税加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通过种业创新、国际合作、成果转化三大任务的协同推进,额尔古纳市正以实际行动落实“藏油于地、藏油于技”战略,为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