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融媒 > 融媒采风

古村焕新!夏日邂逅,章水“红绿密码”藏着怎样的致富经

时间:2025-08-09 浏览:

立秋刚过,酷暑依旧,四明山深处、樟溪河畔的清凉吸引着八方来客。

今天(8日),一场以“夏之邂逅”为主题的“四季乡韵 看见宁波”共富行网络互动活动,在海曙区章水镇拉开帷幕。

探访团成员在参观章水镇沙盘。图片均为许天长/摄

该活动由市委网信办联合甬派举办,邀请一支由主流媒体记者、网络“大咖”及专家学者组成的探访团,深入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浙东热土,解码山区乡镇的共富新路径,见证乡村振兴的“章水答卷”。

青年入乡,激活山野新活力

无人植保机、自动耕种机、遥控除草机……今天上午,在章水牧远慢生活农场,“95后”新农人华家宁正娴熟地操作现代化农具打理作物。

现场,网络大咖们还体验了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的采摘。

牧远慢生活农场内农户在劳作。

然而三年前,这片占地54亩、生机盎然的农场,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闲置“碎石地”。

2022年,怀着“为乡村振兴做点事”的念头,华家宁扎根于此,单是平整土地就花了3个月。

“我从小生在农村,对农业有着亲近感。”华家宁说,如今他的农场不仅种植应季蔬菜,开发研学、采摘等文旅业态,还探索出一条“村社+企业+农场+农户”的共富新路。村社引导、企业出资认领地块、农场提供支持与配送,带动农户家门口就业,一年助销农产品超50万元。

探访团成员在采摘。

在章水,像华家宁一样的“入乡青年”还有很多——

“95后”返乡女创客周诗缘在茅镬古树公园打造“森木咖啡”,独创“咖啡+非遗编织”体验,将闲置用房变为网红打卡点;

“章水小娘”徐佳宁传承樟村切面非遗技艺,工厂日均生产切面一千多公斤,并通过电商销往全国;

里梅村党支部副书记赵君达带领村民种植蓝莓、水果甘蓝等高山特色农产品,预计今年为村集体增收30万余元。

红绿融合,绘就多元共富图景

位于四明山东麓的章水镇,是海曙区镇域面积最大的山区半山区乡镇,既是著名的“浙贝之乡”“樱花之乡”,也是浙东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革命红”与“生态绿”在此交融,为共富注入澎湃动能。

今天上午,探访团来到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这里长眠着为四明山献身的先辈,如今我们守护绿水青山就是最好的告慰。”参与活动的自媒体达人“宁波倪少”说。

毗邻陵园,闲置7年多的原章水中学校区正上演“变形计”,投资3000万元打造的国防教育基地雏形初现。

现场,探访团成员“全副武装”,体验拟真射击、射箭等项目。

探访团成员在体验射击。

“我们将引入真人CS、模拟飞行等多元互动体验项目,丰富红色文旅形态。”项目运营方宁波德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娄万强说,未来这里将集合民兵训练、学生军训、高科技军推体验等功能,打造长三角独特的“实战型”红色军旅综合体。

在章水镇乡村振兴公司,探访团在沙盘前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章水的生动实践——通过片区化抱团发展,打造高山果蔬、浙贝故里、四明海艾、云上樱花等各类共富工坊,发展“浙贝母+樱花”的立体经济模式,让组织资源、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富民资本。

古村新韵,共富基因薪火相传

午后的李家坑村溪水潺潺,静谧典雅,始建于明末清初的马头墙群落,在蓝天白云下格外显眼。

李家坑村。

探访团穿行于青砖黛瓦间,参观了李氏书塾、文化礼堂等,了解古村深厚的家谱文化、古建筑文化。

如今,古村以“趣唐潮”文旅IP焕发新生,年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廊桥边,非遗竹编艺人的巧手翻飞,吸引众人驻足。

“我认为李家坑是共富的活化石。”宁波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江伟说,“明末清初,居住在李家坑的村民凭借精湛的打铁手艺勤劳致富,奠定了村子的根基,这就是早期共富形态。如今,章水立足绿色资源,通过科技赋能、空间激活、产业拓展,不断丰富共富内涵。”

探访团成员在研讨。

“下一步,章水镇可进一步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将独特的国防历史基因与当前打造的体验基地紧密结合,形成差异化竞争。同时,强化绿色产业的品牌附加值,推动线上营销、智慧文旅等新业态发展。”黄江伟说,同时持续培育和吸引懂技术、善经营、有情怀的“新农人”,他们是乡村永续活力的源泉。

夜幕降临,在李家坑村,美轮美奂的灯光与河面营造的雾气相映成趣,一幅新时代的共富画卷正在绿水青山间徐徐展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