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环球网、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澳门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四期全球名校“Z世代”青年连线活动成功举办。谈到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时,上海交通大学学生Erum Yasmeen在发言中指出:研究表明,如今即将进入小学的儿童中,将有65%未来从事目前尚未出现的新职业。她呼吁青年应主动适应技术发展、提升自身能力,通过技术教育、实践训练以及行业前沿跟进,每个人都可以掌握AI时代的关键能力。
发言全文如下:
我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植物科学博士学位,同时,我也积极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科研研究与实践,以提升科研影响力,我希望通过智能工具赋能下一代科学家和教育者,让他们能够用科技的力量解决现实问题。
当前,人工智能全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信息产业等多个行业正在广泛采用AI技术进行数据管理与实时决策。然而,世界经济论坛指出,AI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风险:AI技术可能在未来取代全球范围内15个行业、26个经济体中多达8500万个工作岗位。
那么问题来了,技术进步真的会导致大规模失业吗?
回顾过去二十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新岗位的诞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进步。关键不在于是否会失业,而在于我们能否及时调整、不断学习,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同样,人工智能不仅是“改变工作”,更是在“重塑工作”,真正的核心在于:我们是否能比技术发展得更快地完成自我升级。
研究表明,如今即将进入小学的儿童中,将有65%未来从事目前尚未出现的新职业。这一趋势迫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育体系,应更加注重教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我们必须具备AI难以替代的能力,才能在未来保持竞争力。
这引发出一个更深层的命题:AI时代,人类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首先是适应力,即在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持续学习、调整思维与行为的能力,其本质是“学习-扬弃-再学习”的良性循环。IBM研究显示,高适应力员工在AI转型期掌握新技能的速度可达普通员工的三倍。当下企业招聘时,学习潜力已比学历证书更具说服力——持续进化者永远比故步自封者更具发展优势。
其次是不可或缺的AI素养。这要求我们既要理解AI的基本原理和操作逻辑,也要清醒认知其伦理边界,包括隐私保护、算法偏见等风险管控维度。
创造性思维同样至关重要,它包含发散思维、设计思维,以及提出原创性价值主张的能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人类负责界定核心问题与价值导向,而AI则提供可能性方案——就像画家执笔作画,AI是画笔,而人类才是真正的画家。
在这一基础上,语言能力成为我们与AI协作的基础纽带。目前大多数AI模型主要以英语为训练语言,因此跨语言沟通能力将成为显著优势。
此外,逻辑与数学思维则使我们能精准地界定问题、解释AI结果,并以伦理方式运用技术。就像木匠借助工具完成切割,但作品的灵魂始终取决于人的设计与判断。
AI驱动的世界里,情商更是人类无可替代的核心能力,即人们识别、理解并管理情绪的能力。AI可以模拟语言模式,却无法真正理解情绪背后的意义。无论是医生对患者的共情,还是商务谈判中的微妙互动,都需要人类特有的情绪识别、管理和回应能力。这种深度人际互动依赖于对非语言线索——如微表情、语气和肢体语言——的敏锐捕捉,恰恰是AI难以企及的领域。
以上七项能力的组合构成了我们在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它们不仅难以被技术复制,反而会随着AI的发展而愈发珍贵。那么,如何培养这些能力呢?一方面可以借助在线课程获得技术教育,例如Google TensorFlow开发者认证或微软AI工程师资质;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实践操作,例如自行搭建聊天机器人,深入了解神经网络的运行机制。此外,还应保持行业敏感度,积极参与GitHub等开源社区,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与应用场景。
最后,我希望大家都能从本周开始,选择一个AI工具、自动化一个具体任务,作为迈向AI时代的第一步。今天的一小步,将是我们明天职业发展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