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家正以坚定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从科技强国到乡村振兴,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文化自信,每一项政策的落地都在深刻改变着这片土地人们的生活。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数据和报告中,更被一批内容创作者以更加生活化的方式记录下来。他们走进田间地头、工地车间、街道楼宇,用去标签化的视角和真实细腻的镜头,展现出一个不加修饰但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图景。
这种从“故事中国”向“真实中国”的内容转向,正悄然重构着大众对于现代化进程的理解与认知,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更有温度、更具说服力的时代影像。他们的镜头所指,正是国家战略目标在人间烟火中的具象化表达。他们的表达方式,从不生硬喊口号,而是以贴近现实的纪实语言,讲述这个国家怎样一步步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这是一种更接地气的表达,也是一种更具穿透力的现代叙事。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新农人”逐梦乡野间
“很多朋友问我天天种地很辛苦吧?其实,种地是分季节性的,农忙过后更多是需要等待……对我来说,种地不仅仅是种地,是在这一片土地上,亲自种下理想生活的种子,然后静静等待它成长,等待它结果。”这是邵前宽在自己社交媒体账号“新农人阿宽”上的分享。作为一位“95后回村种地”“6年航空人2年新农人”“挑战从0到1学农业”的践行者,邵前宽于2023年在浙江临安合伙承包了300亩梯田,开启了农业种植与乡村旅游新探索。他通过社交媒体持续分享农村生活、农场建设与新农人成长的生动故事,以个体视角丰富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以及智慧农业的具体实践。在邵前宽的日常分享中,既有果蔬种植、DIY滴灌系统、稻田咖啡店经营等真实鲜活的农场纪实;也有聚焦农业技术与发展前景,结合实际案例介绍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应用心得,探讨农业生产背后的技术细节。从新农人视角出发,传递出对农业的热爱与探索,引发了海内外网友的深切共鸣。
图1 邵前宽和他的农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越来越多像邵前宽一样的年轻人选择回归乡野、扎根农村。他们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自然禀赋,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依托互联网为农业赋能,加强文化元素挖掘和旅游场景打造。他们同时用接地气的画面记录真实质朴的乡村日常,表达自己对农村生活与现代农业的理解,展现出新时代新农人的生活理想与实践智慧。
Vlog解读时代脉络 “非典型”专家的镜头笔记
著名军史专家萨苏,是北京卫视、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主流媒体的常驻嘉宾,他以深入浅出的讲述风格和扎实的史料功底,深受观众喜爱。而在大屏幕之外,萨苏同样以新时代的表达方式走近公众。他通过Vlog记录下对中国科技进步、军事演变以及国际局势的观察与思考,用简单的镜头和语言在平实中展现深度,在纪实中传递理性。从史学家到时代观察者,萨苏以“讲得懂的专业”和“看得见的逻辑”,成为兼具思想性与传播力的新型知识型创作者,而他的Vlog,也不只是讲故事,更是帮助公众理解这个国家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另一种方式。
图2 萨苏“走进中国科学院”系列Vlog
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知识的表达方式正悄然发生改变。越来越多具备专业背景的人士主动走出“象牙塔”,选择用通俗、直接、可视化的方式传播深奥的知识、宏大的价值理念与国家战略。他们将复杂的科技原理转化为易懂的讲解,将抽象的国家议题融入生动的日常表达,在信息爆炸的内容洪流中,为公众提供可信赖、有深度又有温度的认知参考,促使高质量内容以更轻盈、真实的姿态,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与公众视野。
不加滤镜的新疆日常 朴素镜头里捕捉真实边疆
一部手机,就能记录下生活最真实的样子。街头小巷的往来人群、邻里间的闲谈寒暄、一顿家常的晚饭、一场随手拍下的落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正是日常生活最动人的注脚。在新疆女孩赵闪闪的镜头里,新疆不是遥远而神秘的边疆符号,而是一个有烟火、有温度的生活现场。烟火新疆,是老人在茶馆里即兴演奏的木卡姆旋律,是下班后热气腾腾的抓饭香气,是巴扎里摩肩接踵的人潮,是春夏间郊区绵延的花海……没有刻意摆拍,没有滤镜修饰,只有生活本身的质感和人们真实的笑容。
图2 赵闪闪在喀什牛羊大巴扎
正是千千万万个平凡却真实的生活瞬间,共同拼接出了一幅生动而立体的新时代中国图景。看似微小的画面承载着每一位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也正是在这样的点滴中,我们看见中国的发展并非抽象的词汇,而是具体可感的日常细节;不是遥不可及的蓝图,而是由每一个真实的人、每一种努力的姿态共同汇聚而成的时代写照。每一个生活片段都是时代的缩影,正是这些散落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瞬间,构建起了属于今天的中国,一个充满温度、活力与希望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