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融媒 > 融媒采风

麦盖提治沙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13年攻坚

时间:2025-08-28 浏览: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道50万亩的绿色屏障正逐年向荒漠腹地推进。8月18日,“精彩新疆·丝路有约”主题采风团走进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探寻这片土地用13年光阴书写的“沙退绿进”奇迹。

(8月18日,“精彩新疆·丝路有约”主题采风团在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

从“养花人”到治沙能手:种树里的大学问

“80×60厘米的坑,第一层放熟土,第二层加有机肥,树苗要居中放,踩土不能太实,最后还要轻提一下让根系舒展……”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护林员阿不都卡地·卡米力细数种树要领,熟稔得像在描述日常。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阿不都卡地·卡米力于2017年加入护林员队伍,从年迈的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第三代护林员。刚参加工作的他还是个“只会养几盆花”的新手,如今已成为懂技术、能实操的治沙“老手”。

每年3月和11月种树是这片沙漠雷打不动的“绿色约定”。 阿不都卡地·卡米力至今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的窘迫:用坎土曼挖坑时,常不小心挖断刚铺好的滴灌管,只能一遍遍补接;流沙肆虐时,“上午挖的坑下午就被填平”成了常态。但各族群众与干部没有退缩,跟着技术人员反复摸索:成活率低了就改良种植方法,风沙大了就调整作业时间,每年风沙最烈的3月,大家在林区一扎就是一个月。

从小在麦盖提长大的阿不都卡地·卡米力,对环境变化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以前风沙一刮就是两三个月,现在天数减少一半多,漫天黄沙的日子几乎不见了。”看着亲手种下的树苗日渐茁壮,他每次路过林区都难掩自豪:“这份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

节水密码:沙漠里的精准灌溉智慧

“沙漠种树,核心是解决‘活’的问题,而水是命脉。”治沙办主任殷红海指着林间的黑色滴灌管说。这些直径不足5厘米的管道,每30厘米就有一个精密出水口,水流以滴渗方式直达苗木根系,将沙漠强蒸发造成的浪费降到最低。在年均降水量不足60毫米、蒸发量高达2000毫米的极端环境下,这样的节水智慧尤为关键。早期采用漫灌时,每亩年耗水达400立方,苗木成活率却不足30%;如今通过智能系统实现“按需供水,每亩年用水量降至150立方,成活率稳定在85%以上”。

巴基斯坦博主阿里(Ali)蹲在滴灌管旁,看着水珠缓缓渗入沙土,不禁感叹:“中国用13年将沙漠变为人工森林,这样的高水平技术太值得学习。中国已把治沙成果实实在在展现给了全世界,建议所有面临荒漠化问题的国家都来看看。”

9亿元生态账:多元投入撑起治沙持久战

“这么大片林子,资金从何而来?”面对采风团的疑问,殷红海算起了明白账:项目累计投入9亿元,其中政府资金6.69亿元、企业投资2亿元、科研机构投入0.31亿元,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助力、科技支撑”的多元投入体系,为治沙持久战提供了坚实保障。

这种科学的投入模式,在规划布局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孟加拉国博主周凯比(Sakib)对着展板上的“三阶段规划图”驻足良久,图上清晰标注着治沙的分步目标。他说,“世界正面临全球变暖、荒漠化等共同挑战,中国的分阶段推进治沙额方案极具启发。”他认为,中国把资金用在关键处,每笔投入都对应具体产出,这种精细化管理思路,正是许多国家治理荒漠化需要借鉴的。

从“防沙”到“富民”:生态效益催生经济活力

生态林的持续扩展,不仅改善了环境,更催生出多元经济收益,让“治沙”与“富民”形成闭环。项目启动以来,已带动当地150余户270余名村民就业,通过参与林木管护,户均年增收数万元。

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更显治理智慧:依托8.5万亩梭梭林发展的肉苁蓉产业,每年采挖1万亩即可实现产值2千万元,为500余人次提供临时务工岗位;6.68万亩沙枣中,4.68万亩进入结果期,年产沙枣预计1.69万吨。这些产业让“沙子变金子”从愿景变为现实,形成“沙漠治理—沙产业开发—群众致富”的多赢格局。

英国博主西蒙(Simon)在了解到这些产业收益后深有感触:“中国人种植的2.6余亿棵树,不仅造福当地人民,还能通过药用价值创造收益,这太令人震撼了。”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麦盖提的13年治沙史不仅是一场生态保卫战,更书写了“向沙漠要生机”的中国智慧。这片从沙漠中拼出来的绿洲,正为全球荒漠化治理,递上一份充满温度与力量的“中国答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