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英雄山河—1942年的衢州之约》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该书以二战期间“杜立特行动”中浙江军民冒死营救64名美军飞行员的真实历史为背景,通过非虚构文学形式首次完整呈现这段中美并肩抗日的英雄史诗。中国文联原副主席郭运德、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何建明等文学界、新闻出版界的人士,衢州市代表及历史学者出席活动。
1942年4月18日,美军杜立特中校率16架B-25轰炸机执行“东京空袭”后,因燃油不足在中国华东地区弃机跳伞。75名飞行员中,64人被浙江、安徽等地军民救起,其中51人集中于衢州疗伤转移,而中国百姓为此付出惨重代价——日军随后发动浙赣战役报复,屠杀25万平民,并在衢州等地实施细菌战。
尽管美国出版过数十种相关书籍,但对中方救援行动“叙述残缺且错漏百出”。为弥补这一空白,作者周立文(光明日报社原记者部主任)自2024年8月起深入浙闽赣皖坠机点,进行大量田野调查、档案挖掘与口述史整理,以45万字非虚构作品还原历史细节。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文史部原副主任梅敬忠评价,作品兼具“史学的严谨与诗性的升华”,以“诗报告”风格塑造中国军民英雄群像,证明了“血与火铸造的中美友谊必代代相传”的论述。
历史学家、杜立特行动研究专家罗时平指出,该书填补了“人民群众视角”的空白,揭示中美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生命缔结的永恒情谊。
衢州作为杜立特行动的核心救援地,近年来持续挖掘这一历史资源,衢州市成立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保护坠机遗址并建立纪念馆;发起“我们衢州见”(See You in Quzhou)国际交流活动,促成中美民间互访近百次;2018年,24名杜立特子女赴衢州参加纪念馆开馆仪式;2023年,获救飞行员后代苏珊·奥扎克捐款1.5万美元修缮救援者老宅。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邓崴表示:“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推出此书,是对正确二战史观的弘扬,更是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潘剑凯透露,编撰团队秉持“敬畏历史、尊重事实”原则,从史料核校到文学加工均力求真实。发布会现场,出版社向国家图书馆及杜立特行动救援点捐赠首批图书,让这段跨越83年的友谊进入国家记忆与国际传播序列。
正如书中所铭刻:当B-25轰炸机的轰鸣消失在华东雨夜,中国百姓以血肉之躯托起的不只是64名飞行员,更是人类在至暗时刻对光明与正义的共同信仰。